在革命年代,很多将领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渐成长为军队中优秀的指挥员。他们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很多人的军功越来越多,职务也逐步升高。但也有一些例外,尽管他们曾经在战争中表现突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职务并没有像别人一样升迁,反而有所下降。曾克林就是其中之一。
曾克林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的职务并不算高,他也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名气。抗战结束后,他被任命为冀察热辽军区十六分区的司令,相当于旅长。与抗战初期的八路军3大主力师的6大旅长相比,这个职务显得有些普通。在抗战末期,旅长级的指挥员很多,曾克林并不算特别突出。
尽管曾克林在战场上表现得相当有能力,但他真正出名的原因,跟打仗关系并不大。最重要的是,他是第一个带领部队进入东北的正规军。1945年8月13日,日本即将宣布投降时,他接到了军区司令李运昌的命令,带领部队从不同方向向东北挺进。他的部队率先到达了东北。
他们一路坐火车前往沈阳。当时,沈阳已经暂时由苏联红军接管,在与苏联方面进行交涉后,他们获得了一个卫戍区。这片地区原本是日军留下的军火库所在。于是,曾克林带领的这支约4000人的部队迅速开始扩编,一个多月后,人数增加到超过6万。
随后,曾克林飞往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东北的情况,特别是东北地区的人员众多、武器丰富。经过报告,延安方面决定派遣一支由11万部队和2万干部组成的队伍进军东北。大部队到达后,东北的局势发生了变化。由于当时国民党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同盟友好条约》,国民党军队的到来使得物资获取变得困难,而当地的队伍因人员反水、逃跑等原因,战斗力也逐渐丧失。
曾克林回到东北后,他担任了辽东军区第3纵队的副司令,并最终接替程世才担任了司令。过了一年多,他被调离了3纵,韩先楚接任了他的职务。虽然曾克林在战斗中相对谨慎,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有些战役并非他亲自指挥。例如,四保临江战役,实际上是由韩先楚担任指挥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