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殿试结束后,两位官员因为一名考生的试卷争论不休。主考官徐桐和副考官李文田的争执几乎让气氛变得紧张。
当时,正考官徐桐和十位副考官一同评选试卷,每位副考官提交了一篇试卷,而徐桐负责排定前三名的顺序,并交由光绪皇帝审阅。李文田侍郎从薛尚书那里接过一份试卷,看到后眼睛一亮,激动地说:“这篇该点状元!这篇绝对能当状元!”徐桐脸色瞬间变得阴沉,因为这份试卷正是他淘汰的。于是他愤怒地从李侍郎手中夺回了试卷,严肃地说道:“字写得不好,不能选为状元。”
李文田则不依不饶,他坚持认为这篇试卷力透纸背,才情深厚,至少写了三千本朝的经典。两人争执不下。就在这时,徐桐突然冷笑道:“这篇难道是你同乡康有为的试卷?” 李文田听后怒火中烧,立刻反驳:“若是康有为的试卷,我愿全家斩首!”但事实上,李文田根本不认识康有为的文章,这场争执完全是因为他不满徐桐而起的。
在其他副考官的劝说下,李文田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这份试卷被列为第三名。
次日,光绪皇帝如约审阅了三份试卷。看到第一、第二名时,皇帝未曾发一言,但在看到第三名的试卷后,他细读了一遍,又读了第二遍。他抬起头来,问徐桐:“朕想以这篇作为状元之选,如何?” 徐桐听后面红耳赤,低头不语,尴尬之极,只能赔笑道:“圣上亲自决定。”
接下来,大家才知道,这位考生并非康有为,事实上,他来自四川,家庭贫困,父亲只是一个农夫兼小商贩。这个考生的名字是骆成骧。
骆成骧的成长历程堪称传奇。出生在四川资州的他,家境贫寒。尽管如此,父亲始终不放弃他,督促他学习。他从小聪明好学,九岁时随父亲来到成都,进入锦江书院求学。很快,他的才华便吸引了老师和学者的注意,四川学政张之洞也曾在巡视时看到骆成骧的文章,认为他前途不可限量。
年仅14岁时,骆成骧便在州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随着学业的进步,他得到名儒王闿运的指点,成就了他的学术生涯。在尊经书院,骆成骧的才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他家里依然贫困,日常生活只能依赖书院的补助和王闿运的资助。
他和同学谢泰来虽然家庭贫寒,却在书院中以才学和气节著称,两人曾因为一句对联成为书院佳话。1893年,骆成骧通过乡试,获得第三名举人的好成绩。次年参加会试,他虽然失利,但并未灰心,而是再次参加了1895年的乙未会试,最终成功考中状元。
殿试当天,光绪皇帝亲自策问,考题涵盖军事、民生、节俭及水利等方面。骆成骧的文章不仅逻辑严谨,而且直指清朝政府的腐败与改革的迫切性,特别是他最后提到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一句,深深打动了光绪帝的心。这篇文章与光绪帝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他被光绪帝钦点为状元,成为清朝最后一位状元。
骆成骧进入翰林院后,并未固守旧有的观念,而是积极支持改革,提倡西学,参与创建“蜀学堂”。然而,戊戌变法失败后,骆成骧虽然未被流放,但仍然遭到慈禧的排挤,被秘密调往贵州担任主考官。为了反抗,他向上级请假回家服丧,最终逃避了这一命运。
在民国初年,骆成骧回到四川,积极从事教育工作,推动四川大学的创立。他提倡强国强种,酷爱武术,曾筹建国术馆,致力于全民健身。他的个人品质和学术贡献深深影响了四川乃至全国的学子,特别是在资中、内江一带,他被尊为学术楷模。
直到晚年,骆成骧虽然不再参与政治,但始终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他曾强烈反对袁世凯的复辟计划,并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甚至在袁世凯死后,骆成骧表示,他终于为光绪帝复仇,完成了心中的遗憾。
他的名声和影响在四川地方无人不晓,许多人都受过他的启发与教育。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对民族命运的贡献,骆成骧都留下一笔浓重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