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铁犁牛耕,很多人都会想到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悠久历史记忆。或者换句话说,在铁犁牛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耕文明几千年的缩影。虽然耕作工具和牛的品种随着时间发生了变化,但顺序却始终没有改变。
在农耕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犁地与耕地的顺序是固定的,通常是先犁地再耕地。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种植活动都必须遵循这个顺序。实际上,在我国一些土地较为松软、疏松的地区,有时仅需耕地而无需犁地。也就是说,某些情况下可以跳过犁地这一环节,但大部分地方还是会遵循先犁地再耕地的步骤。 然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有我国的农耕文明发展得最为深入和持久。我们可以拿非洲作比较,尽管那里的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发展,但他们却没有形成像中国一样的强大农耕文明。这个现象的原因众多,其中一些重要的原因早已被广泛知晓。 例如,非洲人不像我国古代人民那样勤奋努力;他们没有发现水牛能够用来耕地;并且,非洲人长期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发展进程缓慢。基于这些原因,我们就可以转向探讨为什么非洲人没有像中国人一样,利用水牛来从事耕地劳动。 简单来说,非洲明明有着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但他们却没有走上农耕文明的道路,这背后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生存条件没有那么迫切;其次是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最后是发展农业的限制非常大。 对于生活在非洲草原上的人们来说,狩猎并不困难,野生动物的数量也非常丰富。尽管非洲人无法与狮子这样的猛兽相抗衡,但与一些草食动物相比,原始人类的威胁还是相当大的。原始人类在捕猎时通常会采取团结合作的方式,随着技巧的提升,他们在狩猎中越来越得心应手。最终,他们甚至成为了草原上的“杀星”,许多动物对他们充满了畏惧。因此,掌握工具制造技术的原始人类可以更顺利地进行狩猎。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原始社会中的人口发展通常是以部落形式展开的。这意味着这些部落无法像一个国家那样进行有效统一,难以通过战争建立起统一的统治秩序。非洲虽然部落战争频繁,但没有形成稳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即使有很多水牛,非洲人也并没有利用这些资源。 这一点也可以从非洲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肥沃度得到说明。非洲靠近赤道,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这些条件并不意味着必须从事农业生产。而且非洲人已经习惯了以狩猎为生。对他们来说,花费大量时间在农田上照料作物,并不划算。相比之下,狩猎的回报更高,几乎可以满足他们的食物需求。狩猎不但能提供新鲜肉类,还能通过腌制等方式保存食物,供以后几天食用。 因此,非洲并没有发展农业的迫切需要。另外,草原上的草食性动物数量庞大,随时可能被捕食者吃掉,这意味着农耕劳动可能会白费。对于习惯了狩猎的非洲人来说,这种不确定性让他们对农业缺乏兴趣。这一点可以与我国历史上的明朝建立后的蒙古部落生活相类比,部分蒙古人选择了继续过游牧生活,而不是投身农耕。 所以草原地区不从事农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发展农业的必要;二是农业的成本效益低。农耕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力和心力,而农业的回报却相对较低。即便有了水牛,非洲人也没有将其驯化来耕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农民在耕作时通常会心怀对天地的崇敬。这是因为,如果碰上灾年或气候变化,长时间辛勤耕作的成果可能会因为天灾人祸而毁于一旦。由此可见,农耕本身也有很多限制条件。同样,非洲地区也有类似的问题。尽管非洲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农业发展,但天灾和人祸同样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失败。一旦出现灾难,许多人可能会因为缺乏食物而死去。 因此,非洲人并不把农业当作主流的发展模式,他们更倾向于继续过狩猎生活。毕竟,狩猎的回报高,能够迅速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最后,关于水牛问题,虽然水牛能够用于耕作,但水牛也可能会被大型肉食动物攻击。若水牛被捕食掉,那一切辛劳也就白费了。而且,非洲人有杂食的饮食习惯,他们既吃肉也吃果实,并不像中国古代人民那样形成单一的饮食结构文化。 综合来看,草原地区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的成本过高,狩猎的回报却相对较好,这才是非洲人没有选择农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