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英雄众多,谋士如云,猛将如雨。但也有一些名将虽然早期声名显赫,最终却晚节不保,令人不禁叹息。今天,本文将介绍7位三国晚节不保的名将,其中3人遗臭万年,1人是刘备的死敌,看看你是否都认识? 第一、于禁 三国时期,第一个晚节不保的名将便是于禁。众所周知,曹操性格多疑,特别对外姓之人极为防范,每次出征,兵权大多掌握在曹家人手中,即使张郃、张辽等名将也未能例外,通常都需要在曹家人的指挥下作战。然而,唯一的例外便是于禁。
于禁追随曹操多年,忠心耿耿,且他在治军方面极为严明,深得曹操的信任。由于他本人的威望,曹操最终将兵权交给了他,使他成为了外姓武将中的佼佼者。在襄樊之战中,曹操甚至不让曹家人领军,而是选择了于禁,这足以看出曹操对他的重视。 可以说,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于禁已经是曹魏五子良将中的第一人,甚至比徐晃、张辽等人还要强。可是,在接下来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却晚节不保。面对关羽的进攻,于禁处于下风,最终在战斗中惨败,并选择了投降。 在那个年代,投降并非罕见,但由于于禁曾受曹操如此重用,这一行为显得尤为不忠不义。庞德在面对关羽时宁死不降,这让于禁的投降显得更加耻辱。曹操当场感叹,自己信任了二十年的于禁,居然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从此,于禁的名声急剧下滑,成为了晚节不保的代名词,遗臭万年! 第二、李严 李严本是一个能力出众的将领,在投降刘备后深受重用。刘备临终时,特意将李严提拔为托孤大臣,意图将国家的大业交托给他,这足以看出刘备对李严的重视与信任。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刘备一死,李严便开始了背叛的行为。 很多人不知道,刘备临终时,实际上选择了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便是李严。刘备之所以提拔李严,是希望他能与诸葛亮共同治理国家,完成蜀汉的大业。然而,当诸葛亮身陷北伐战事时,李严却提出了条件,不仅要求重新划分地盘,还希望能够获得更高的官职,这种行为显得十分自私。 诸葛亮为了大局考虑,不忍与李严翻脸,耐心与他沟通。经过一番努力,李严最终同意参与北伐,但没想到他在途中再次制造了麻烦,甚至假传命令将诸葛亮骗回成都,导致北伐失败。 从李严的行为来看,他完全是一个精于算计的利己主义者,心中只有私利,而缺乏大局观。他不仅辜负了刘备的信任,还给蜀汉的事业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最终,诸葛亮识破了李严的用心,将其清除出蜀汉,从此李严也成为了晚节不保的典型,遗臭万年! 第三、夏侯渊 夏侯渊是三国时期曹魏阵营中的猛将,尤其擅长快速打击。早期他在定军山之战前,名声如日中天,甚至连马超也不敌他,狼狈逃离凉州。然而,定军山之战后,夏侯渊的声誉急剧下滑。曹操甚至亲自评价夏侯渊为“白地将军”,这意味着夏侯渊的军事才能大打折扣。 这一评价之后,夏侯渊不仅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更成为了兵力运用不当的典型代表,遗臭万年。提起他,很多人都不禁嗤之以鼻,认为他已无以前的锐气,成为了失败的代名词。第四、魏延 魏延前期非常忠勇,受到大家的喜爱。但在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却变得越来越暴躁,甚至不听军令。为了争夺军权,他亲自带兵攻打友军,几乎引发了内部大乱。从这一点来看,魏延私心太重,行为近乎反叛。 虽然魏延的叛乱最终未能成功,并且被马岱斩杀,但他心中的私欲已经暴露无遗。若没有这一背叛之举,魏延的评价或许会高得多,他也不会成为晚节不保的典型。 第五、糜芳 糜芳是刘备的重要支持者,曾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在刘备战败时,糜芳甚至卖掉家产帮助刘备恢复实力。在刘备孤独时,糜芳还将自己的妹妹献给刘备享乐;在刘备逃亡时,他坚定拒绝曹操的招揽,始终支持刘备。可以说,糜芳是名副其实的忠臣。 然而,随着刘备权力的壮大,糜芳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由于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他心生怨恨。加上他与关羽的关系一直不好,常常受到关羽的排挤与威胁,最终糜芳决定背叛刘备,将荆州拱手让给孙权,导致荆州沦陷,关羽死于孙权手中,刘备也因此彻底失去了统一三国的机会。 糜芳的行为与他前期的忠诚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背叛刘备,他成了刘备的死敌,即便他后来回心转意,重新归顺刘备,也依然遭到了刘备的斩杀。糜芳的名声从此急剧下滑,成为了晚节不保的代名词。 第六、钟会 钟会本来是魏国的重臣,家族背景雄厚。然而,在灭蜀之战后,钟会因心生贪欲,试图自立为王,最终导致惨遭司马昭击败,名声也因此大损,成为晚节不保的代表之一。 第七、姜维 姜维是蜀汉的名将,许多人认为他是蜀汉最后的希望。然而,也有不少人认为,姜维的穷兵黩武,导致了蜀汉的衰败。在蜀汉面对曹魏进攻时,姜维未能有效应对,蜀汉的实力因此大减,最终被一战击垮。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批评姜维的军事策略,认为他成为了蜀汉灭亡的元凶。渐渐地,姜维也成为了晚节不保的代表人物,饱受争议。 结语 总的来说,三国晚节不保的7大名将分别是于禁、李严、姜维、夏侯渊、魏延、糜芳和钟会。其中,于禁、李严、夏侯渊三人遗臭万年,而糜芳则成为了刘备的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