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去世后,为什么司马懿再也没有发动过对蜀汉的战争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今天,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
当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的消息传来时,蜀汉国内局势瞬间变得混乱。魏延和杨仪之间的争斗激化,导致国家政权的不稳定。这时,司马懿计划趁机发动攻势,准备进攻蜀汉。可是,魏明帝却下达了命令,要求暂时停止对蜀汉的进攻。
魏明帝作为一国之君,他从大局出发,非常清楚曹魏与蜀汉的长期对抗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一时期,曹魏既需要时间来恢复和整顿,也要防备东吴的威胁。因此,魏明帝决定暂停对蜀汉的攻势,集中精力进行内外的备战。而作为魏国最高将领的司马懿,也只能遵命。
之后,司马懿没有急于出征,而是在长安忙于备战与经济建设。他明白,战争不仅需要强大的军队,还需要充足的物资支持。经过两年的努力,曹魏的国力有了显著提升。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辽东的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引发了新的冲突。魏明帝再次派司马懿前去征讨。
在辽东的战场上,司马懿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经过长达一年的艰苦战斗,最终平定了公孙渊的叛乱。然而,当他凯旋归来时,却得知魏明帝去世,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
这时的司马懿,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武将了,他被任命为太尉,并兼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权力逐渐上升。然而,这也让他开始卷入了曹魏朝廷的权力斗争之中。曹爽一派,为了彻底削弱司马懿的权力,将他升为太傅,表面上看似给予了他更高的职位,实则是把他架空,限制了他的实际权力。
进入了朝廷权力斗争的漩涡后,司马懿逐渐淡出政务,开始以病假名义不上朝。而在244年,曹爽策划了一场伐蜀之战,司马懿坚决反对,认为这一战争只会让曹魏陷入困境。然而,曹爽不听劝告,最终结果如司马懿所料,魏军未能顺利进攻,反而陷入了困境,不得不撤回。
到249年,司马懿终于忍无可忍,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一举诛杀了曹爽一派,牢牢掌握了魏国的实权。但他面临的挑战并没有因此消失,他需要稳定国内局势,处理各地的叛乱问题。250年,王凌在淮南爆发叛乱,司马懿亲自出征,经过艰苦战斗,最终消灭了王凌。
然而,随着年岁渐长,司马懿的身体逐渐衰弱。几个月后,他因病去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从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司马懿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发动对蜀汉的攻击,但由于多种因素,包括魏明帝的战略考量、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等,他始终没有再推进对蜀汉的战争。而这,也为曹魏后期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