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公元1254年,蒙古第三次西征的军队在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完成集结。此次西征大军共计15万人,由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的三弟旭烈兀统率,其征服的目标是地处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地区,以及北非的埃及地区。
旭烈兀要征服的这些地方,在当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们都信奉伊斯兰教,其统治下的军民大部分都是穆斯林的信徒。
而蒙古第三次西征的大军统帅旭烈兀,他则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旭烈兀的母亲唆鲁和帖尼则是信奉基督教。
所以,旭烈兀的西征一开始,便伴随着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宗教之争。
但是,当旭烈兀西征之初,带领蒙古大军消灭伊斯兰世界的木剌夷国时,却让东方的蒙古人,西方的基督教国家,以及波斯地区的伊斯兰国家一致拍手称快。
东方的蒙古人和西方的基督教国家对波斯地区的木剌夷国灭亡感到高兴,那是因为当时的蒙古人和基督教国家都对伊斯兰世界没有好感,这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同处伊斯兰世界,身处伊拉克地区的阿拔斯王朝和叙利亚地区的阿尤布王朝,竟然也对同为穆斯林信徒的木剌夷国的灭亡感到高兴,这就很奇怪了。
而要搞清楚这里面的个中缘由,我们就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木剌夷国。
木剌夷国虽然和伊拉克的阿拔斯王朝,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以及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一样都信奉伊斯兰教。但是,木剌夷国却是属于伊斯兰教穆斯林的异端伊斯玛仪派。
这个教派之所以被称为穆斯林的异端,那是因为这个教派在伊斯兰世界是专门从事暗杀活动的。他们暗杀的对象有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各国政要,还有路过西亚地区的各国商旅,甚至于同属伊斯兰国家的各国政要,只要他们看不顺眼,也会派人去进行暗杀活动。
穆斯林异端玛仪派在波斯地区和叙利亚境内有很多秘密城堡,其总部位于伊朗北部山区的麦门底斯堡和阿剌模忒堡。在其存在的这段时间,波斯诸国和基督教国家也曾试图消灭他们,但是由于他们的城堡都建在大山深处,易守难攻,再加上他们不断派出刺客暗杀敌对国家的军政首脑,以致于在伊斯兰世界和基督教国家的长期围剿下,他们还是能安稳存在。
而旭烈兀在带领蒙古大军西征波斯地区时,之所以要将木剌夷国列为第一个消灭目标,不仅是因为木剌夷国是蒙古西征的第一站,而且是因为木剌夷国曾经试图派刺客前往蒙古帝国的都城哈拉和林,企图刺杀蒙古的第四任大汗蒙哥。
由于蒙古帝国的都城哈拉和林防守严备,木剌夷国企图刺杀蒙哥的计划遭遇失败,因此招来了蒙哥的怒火。
故而,蒙哥命令旭烈兀西征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灭亡伊朗北部木剌夷国,为东西方,以及伊斯兰世界拔除伊斯玛仪派这颗钉子。
公元1255年,旭烈兀带领蒙古西征大军正式攻打木剌夷国在伊朗北部的麦门底斯堡和阿剌模忒堡。蒙古军经过长达两年的围攻,最终在公元1256年7月,才彻底摧毁了木剌夷国在伊朗北部山区的这两座城堡。
当木剌夷国被蒙古军消灭的消息传出之后,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十字军国家,东方的蒙古大汗蒙哥,以及伊斯兰世界的阿拔斯王朝,阿尤布王朝都额手称庆。因为这些国家的政要人物,再也不用担心被木剌夷国的刺客暗杀了。
但是,当伊斯兰教逊尼派领袖穆斯塔欣还沉浸在伊斯玛仪派被蒙古人消灭的好消息中时,旭烈兀的西征大军又马上朝着穆斯塔欣所在的阿拔斯王朝袭来。
穆斯塔欣在当时不仅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的领袖,更是当时伊拉克地区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苏丹。
当旭烈兀的西征大军兵临阿拔斯王朝城下的时候,阿拔斯王朝的国王穆斯塔欣一点也不慌张,并且写信恐吓旭烈兀,让他不要太嚣张。
对于穆斯塔欣的恐吓,旭烈兀一点也没惯着,而后旭烈兀在公元1257年到公元1258年这两年时间里,对阿拔斯王朝的都城巴格达进行了长期围攻。最终旭烈兀大军在公元1258年秋天攻陷了巴格达,对巴格达城内的数十万军民进行了血腥屠杀,并处死了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同时也是阿拔斯王朝国王的穆斯塔欣。
旭烈兀处死穆斯塔欣的行为,的确在伊斯兰世界产生了巨大的震慑。在获知阿拔斯王朝灭亡,穆斯塔欣被处死之后,叙利亚地区,同为伊斯兰国家的阿尤布王朝国王马上给旭烈兀写信,表示自己愿意向蒙古称臣纳贡,并且让自己的儿子去蒙古军中当质子。
但是,对于阿尤布王朝的示好,旭烈兀并没有接受,而是兵分两路攻入叙利亚境内,先后攻陷了阿尤布王朝境内的阿勒颇和大马士革等地,最后于公元1259年攻占了阿尤布王朝全境。
就在旭烈兀率军攻打阿尤布王朝的时候,与旭烈兀一脉同宗的钦察汗国大汗别儿哥却对旭烈兀处死伊斯兰领袖穆斯塔欣的行为发出强烈抗议。
别儿哥和旭烈兀都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孙子。别儿哥的父亲是铁木真的长子术赤,旭烈兀的父亲是铁木真的幼子拖雷。
铁木真在世之时,他将术赤分封到东起巴尔喀什湖,西到乌克兰的钦察草原。后来,术赤的儿子拔都又担任蒙古第二次西征的统帅,带领蒙古大军一路打到了今天的奥地利维也纳附近。
在蒙古第二任大汗窝阔台死后,术赤的儿子拔都占领了钦察草原和斡罗斯地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钦察汗国。
公元1251年,拔都还以诸王之长的身份,在忽里勒台大会上推举拖雷的长子蒙哥为蒙古第四任大汗。
蒙哥当上蒙古大汗之后,正式册封拔都为钦察汗国大汗,并且将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封给了拔都的弟弟别儿哥。
因此,在公元1251年到公元1259年的这段时间里,基本上是术赤系和拖雷系一西一东,主导着蒙古帝国的走向。
但是,当公元1256年拔都去世之后,术赤系和拖雷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拔都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在继任大汗的路上离奇去世,最后钦察汗国的大汗之位由拔都的弟弟别儿哥继任。
而别儿哥继位之后,对于自己的南方出现了一个强大的旭烈兀非常不满。在不久之后,旭烈兀又处死了伊斯兰教的领袖穆斯塔欣,这让别儿哥更加不满,因为别儿哥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
自此之后,术赤系的别儿哥和拖雷系的旭烈兀就开始站在了对立面。
公元1259年8月,就当旭烈兀攻占阿尤布王朝之后,继续向北非埃及境内的马穆鲁克王朝进军的时候,蒙古帝国的第四任大汗蒙哥却战死在南宋四川钓鱼城。
蒙哥战死南宋的消息,于公元1260年春天传到了正在攻打马穆鲁克王朝的旭烈兀军中。听闻蒙哥去世,旭烈兀留下手下大将怯的不花和5000蒙古军在巴勒斯坦地区和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作战,他自己则是带着西征的主力大军东归。
然而,就当旭烈兀带人走到伊朗北部的大不里士的时候,却听闻的他的两个兄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因为争夺汗位,在蒙古高原爆发内战。
在这种情况之下,旭烈兀果断决定不再东归,而是出兵向东攻占了察合台汗国的呼罗珊地区,而后又出兵向北,攻占了钦察汗国的外高加索地区。
由于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选择支持阿里不哥,于是已经得罪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的旭烈兀只能在西亚地区支持忽必烈。
忽必烈在漠南蒙古收到旭烈兀支持他的消息之后,他便以蒙古大汗的名义,将东起阿姆河,西到地中海的高加索以南地区封赏给了旭烈兀。
公元1262年,在忽必烈的册封之下,旭烈兀正式在西亚的波斯地区建立伊利汗国,定都大不里士。
伊利汗国建立之后,旭烈兀没等钦察汗国的别儿哥来找他的麻烦,便抢先一步翻越高加索地区的打耳班关隘,攻入到了钦察汗国的腹地。
面对旭烈兀的入侵,钦察汗国的别儿哥派出侄孙那海迎战,那海在被射瞎一只眼睛的情况下,才将旭烈兀大军打退到高加索山脉南部。
而与此同时,旭烈兀留在巴勒斯坦地区的5000蒙古军也被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军队歼灭,其主将怯的不花也被马穆鲁克军队砍掉了脑袋。
在被钦察汗国从高加索北麓赶回来之后,旭烈兀本想带领大军去埃及找马穆鲁克王朝复仇,但是大军还未开拔,东边的察合台汗国又出兵呼罗珊地区,成功的将旭烈兀拖在了伊利汗国东部的战场。
伊利汗国建立之初,地处中西亚到地中海的交通要道上,其地理位置可谓是得天独厚。但伊利汗国在建立之初,又同样存在弊端,因为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其也处于一个四战之地,再加上他东有蒙古的察合台汗国,西有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北有蒙古的钦察汗国,这三个国家与他都处于敌对状态。故而,用强敌环伺来形容伊利汗国周边的地缘环境一点也不夸张。
正是由于这样复杂的地缘环境,让伊利汗国一建立就进入四处受敌的状态,以至于伊利汗国的领地在旭烈兀时期就已经达到了最大。其后代想要守住这片土地已实属不易,要想往外开疆拓土,更是难上加难。
公元1265年,在伊利汗国建立5年之后,伊利汗国的开创者旭烈兀去世。
旭烈兀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阿八哈继承了伊利汗国的大汗之位。
然而,就当阿八哈的汗位还没坐稳之时,钦察汗国的别儿哥趁着旭烈兀刚刚去世的有利时机,命令自己的侄孙那海带着钦察汗国的军队,越过高加索山脉,攻入伊利汗国的库拉河。
面对钦察汗国的入侵,伊利汗国亲继位的阿八哈只能亲自带兵去迎战那海。
最终,在阿八哈的带领下,伊利汗国顶住了钦察汗国的进攻,并且将钦察汗国的军队赶回到高加索以北地区。
公元1266年,由于征讨伊利汗国失利,钦察汗国的大汗别儿哥在忧愤中去世。
别儿哥去世 之后,他的儿子忙哥帖木儿继承了钦察汗国的大汗之位。
忙哥帖木儿继位之后,为了打压伊利汗国,他一边和西边的马穆鲁克王朝结盟,相约共同夹击伊利汗国;一边又与曾经的世仇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化敌为友。
在和马穆鲁克王朝结盟之后,公元1270年,钦察汗国的大汗忙哥帖木儿又和察合台汗国的大汗八剌,窝阔台汗国的大汗海都在中亚的塔拉斯河展开会盟。
此次会盟,术赤系的钦察汗国与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摒弃了长达半个多世纪恩怨,三方和平瓜分了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最后三方结成同盟,在西边共同对抗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在东边共同对抗战胜阿里不哥,登上蒙古大汗之位的忽必烈。
会盟结束之后,在钦察汗国的帮助下,公元1270年6月,察合台汗国的大汗八剌带军攻入之前被伊利汗国抢走的呼罗珊地区,并向伊利汗国索要阿姆河至印度河之间这一广大的区域。
面对察合台汗国的大军来袭,伊利汗国的大汗阿八哈一边率军迎战,一边表示可以割让从哥疾宁到申河之间的土地给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的大汗八剌看着自己的要求被伊利汗国的大汗阿八哈打了这么大折扣,他自然不会同意阿八哈提出的和谈条件。
随着察合台汗国与伊利汗国谈判的破裂,双方最后只能在阿富汗西北的也里地区展开会战。但最后出人意料的是,察合台汗国的八剌竟然在此次会战中战败,并且很快就去世了。
八剌去世之后,察合台汗国陷入到内乱之中。公元1273年,伊利汗国的阿八哈趁察合台汗国内乱,率军攻入察合台汗国的阿姆河以北地区,一直打到不花剌(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在察合台汗国境内大肆烧杀抢掠才退出阿姆河地区。
公元1282年,阿八哈在当了17年伊利汗国大汗后去世。
阿八哈去世之后,他的弟弟帖古迭儿继承了伊利汗国的大汗之位。但是,帖古迭儿不同于自己的哥哥阿八哈,也不同于自己的父亲旭烈兀。
帖古迭儿时一名忠实的伊斯兰教徒。他在继位之后,不仅自己信奉伊斯兰教,更是强迫整个伊利汗国改信伊斯兰教,并且还要和父亲旭烈兀的死敌马穆鲁克王朝结盟。这样一来,就引起伊利汗国境内基督教徒和佛教徒的强烈不满。
公元1283年,在伊利汗国民怨沸腾之际,阿八哈的儿子阿鲁浑,由于信奉基督教,并且担任呼罗珊地区的总督,故而他成为了伊利汗国民众心中理想的大汗。
在伊利汗国民众的支持下,阿鲁浑于公元1284年在呼罗珊地区起兵,公开反抗叔叔帖古迭儿的统治。就在双方的军队准备在伊利汗国境内大打出手之际,帖古迭儿的军队却在阵前临阵倒戈。最终,阿鲁浑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帖古迭儿,并将其处死。而阿鲁浑则是在当年登上了伊利汗国的大汗之位。
阿鲁浑继位之后,继续推行对马穆鲁克王朝的战争。为了征服马穆鲁克王朝,阿鲁浑派人穿过地中海,想要和西欧各国结成同盟,共同攻打马穆鲁克王朝。但是当时的西欧各国并无意与伊利汗国结盟,阿鲁浑想要借助西欧各国征服马穆鲁克王朝的想法落空。
公元1290年,察合台汗国与钦察汗国又相继入侵伊利汗国的呼罗珊地区和外高加索地区,但都被阿鲁浑一一打退。
公元1291年,阿鲁浑在当了7年伊利汗国大汗之后去世。
阿鲁浑去世之后,他的弟弟海合都继承了伊利汗国的大汗之位。但是海合都又是一个穆斯林信徒,他的上位又引起了伊利汗国境内基督教徒和佛教徒的不满。
公元1295年,海合都在继位4年之后,被民众推翻了统治。
在推翻了海合都的统治之后,众人推举前任大汗阿鲁浑的堂兄弟拜都继位。但是拜都的继位,却引起了阿鲁浑之子合赞的不满。
于是,在拜都继位的当年,阿鲁浑的儿子合赞起兵争夺伊利汗国的汗位,并于当年推翻了拜都的统治。故而,拜都也是伊利汗国历史上继位时间最短的大汗,仅仅只持续了几个月。
公元1304年,合赞在当了10年的伊利汗国大汗后去世,在临死之前,合赞将大汗之位传给了弟弟完者都。
公元1316年,完者都在当了12年大汗后去世。在其死后,他的儿子不赛因继任为伊利汗国大汗。
公元1235年,不赛因在当了20年伊利汗国大汗之后去世。在其死后,伊利汗国境内的权臣和统领各自拥立有利于自己的傀儡为可汗,致使伊利汗国迅速走向瓦解。
不赛因死后,伊利汗国分裂成东波斯,西波斯,小亚细亚三部分。其中,东波斯地区形成了卡尔提德王朝;西波斯地区出现了穆札法尔王朝,札剌亦尔王朝;小亚细亚地区则诞生了楚邦王朝。
在此之后的20年间,这四个政权又爆发了激烈的兼并战争。
就在伊利汗国内斗不休的时候,公元1355年,钦察汗国的札尼别汗攻入大不里士,当过伊利汗国将近百年的都城大不里士沦陷,楚邦王朝的最后一任大汗努失儿完不知所踪。
公元1258年,定都巴格达的札剌亦尔王朝又向东兼并了阿塞拜疆,重新从钦察汗国手中夺回大不里士,并将都城迁到了大不里士。
但是,这已经是伊利汗国最后的回光返照了。
公元14世纪后期,诞生于钦察汗国的帖木儿帝国崛起,而后帖木儿帝国在公元1381年,灭亡了东波斯呼罗珊地区的卡尔提德王朝;而后又在公元1393年灭亡了西波斯的穆札法尔王朝和札剌亦尔王朝。
至此,旭烈兀在公元1263年建立的伊利汗国,在传承了130年后彻底烟消云散。
故而,伊利汗国灭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伊利汗国建立之初地缘太差,四周包围着诸如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马穆鲁克王朝的强大政权,并且每一个都将其视为死敌,而且互相攻伐百年,最终伊利汗国也的确是被百年的仇敌钦察汗国所灭。
而伊利汗国灭亡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伊利汗国境内因为长期的宗教斗争,产生了严重的内耗,诸如帖古迭儿汗和阿鲁浑汗各自代表的宗教斗争,以及海合都汗和合赞汗的宗教信仰之争,都引发了伊利汗国的政局动荡,以至于为伊利汗国后期的分裂埋下了种子。
在伊利汗国存在的百年时间里,它对外要应对强敌环伺的地缘环境,对内又要不断解决国内因宗教信仰不同引发的内乱。
故而,伊利汗国在内忧外患中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