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万两银子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当巨大的数字。然而,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八王爷允禩在遭遇逼宫失败并被夺爵抄家时,他身上所藏的并非仅仅八百万两,而是高达一千万两的银票。这个情节引发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允禩从哪里得到了这么多的钱?二是他为什么要把这笔巨款藏起来?虽然电视剧没有直接解释,但通过剧情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些答案。
首先,允禩自康熙晚期就被誉为“八贤王”,在朝中有着很高的声望。他不仅深得文武官员的好感,而且在宽仁与清廉方面也积累了相当不错的口碑。在康熙四十六年,四阿哥胤禛揭露了国库空虚的情况,而在众多官员都从国库借款的背景下,允禩作为皇子之一,竟然是唯一一个没有涉及国库欠款的皇子之一。这让他看起来像是一个道德高尚、清廉无私的“有德君子”。然而,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允禩的“宽仁”背后,藏着深刻的权谋。他通过担任户部管理职务,将国库的银子借出,借此树立起自己“仁德”的名声,逐渐赢得了人心。然而,这种虚伪的“宽仁”其实也带来了国家财政的危机,康熙对此非常清楚,并且在临终时直言不讳地评价允禩:“八阿哥胤禩处处学朕,又处处学不像。朕是以宽仁治天下,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
尽管允禩极力塑造清廉的形象,他并不意味着不喜欢钱财,甚至非常擅长聚敛财富。被抄家时,他藏匿的一千万两银子,便是其“爱财”与“理财”能力的直接体现。
康熙将国库的管理交给了雍正,而在雍正继位时,国库仅有八百万两银子。即便到雍正即将去世时,国库的存银也不过五千万两。相比之下,允禩所拥有的一千万两银子,在当时无论是在康熙朝还是雍正朝,都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那么,他是如何积累这笔巨款的呢?虽然电视剧并没有明确交代,但从一些线索中,我们可以做出合理推测。
首先,允禩显然有自己的商业生意。在剧中,出现了万永当铺,这是允禩的一项投资。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里,像当铺和钱庄这样的行业,利润相当丰厚。允禩显然并不仅仅依靠这一项生意,而是可能还有其他类似的投资项目。同时,剧中的伯伦楼“茶餐厅”也可能是允禩的其中一项商业投资,这些都为他积累财富提供了可观的利润。
其次,允禩通过“八爷党”在朝中的庞大势力,利用自己兼管户部的职务便利,将许多亲信和党羽安排在了重要的、有利可图的职位。这些官员通过贪污与“孝敬”收入,成为允禩的又一财富来源。例如,剧中提到的任伯安,作为江南巡盐道的负责人,每年都向允禩“孝敬”不少于一百万两银子。这些银子是允禩通过权力关系聚敛的主要财富来源之一。
此外,作为一位有权有势的皇子,允禩还通过控制地方官员的“孝敬”收入来获取资金。这些收入通常是地方官员通过行贿、灰色收入所得,尤其是“冰敬”和“炭敬”这类名目繁多的费用,可以为允禩带来可观的财富。
综合以上几点,允禩的财富积累并非偶然,而是他通过精心的商业投资、权力运作与亲信管理,多管齐下的结果。
在被抄家时,允禩藏匿的这一千万两银子,显然并非只是积蓄,而是他一生心血的象征。面对即将到来的败局,允禩并没有完全放弃对自己家人和下属的关照。他将一半的财富——五百万两,交给了即将回娘家的妻子,而剩余的则分给了他的奴才与家人。这一行为展现了他在面对人生低谷时,依然心系亲人和下属,表现出一定的“仁德”之心。
然而,这种体恤背后其实有着深深的政治谋算。雍正为了避免允禩的下属在京城散布不利言论,采取了将这些奴才全部发配至遥远的云南的措施,这一手段非常残酷,也颇具险恶用心。这一举措,反而使得允禩的家人和奴才在被发配的过程中,大肆宣扬允禩的“仁德”,并散布了许多针对雍正的谣言。正是这些言论,最终成了雍正一生中最大的一桩舆论难题,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八阿哥胤禩的一千万两银子,不仅仅是他财富的象征,更是他精心布置、谋划的政治手段的体现。尽管他最终失败,但他的“仁德”形象却依然深深印刻在历史和人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