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的本名是爱新觉罗·载湉,庙号清德宗。他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九代皇帝,也是咸丰皇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1875年,光绪帝继位时年仅四岁。当时,同治帝去世,且没有子嗣,慈禧太后决定立载湉为帝,而光绪帝的统治实际上由慈禧垂帘听政,掌控着朝政大权。
1887年,光绪帝已经长大,开始亲政,但实际上的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手中。尽管光绪名义上是皇帝,但他只是个傀儡,慈禧才是真正的执政者。1889年,慈禧在内外压力下,宣布“撤帘归政”,虽然她表面上退居幕后,但依然把持朝政。光绪帝虽然畏惧太后,但他是一位思想开明的年轻人,深感时局变迁,并决心进行改革,以恢复国家的荣耀。
渐渐地,朝廷内形成了支持光绪改革的“帝党”,这些人大多是开明的官员。而与之对立的“后党”,则由慈禧太后支持的满蒙亲贵和保守派组成,双方形成了明显的对峙。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和帝师翁同龢主张战争,而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北洋大臣则倾向和平。最终,清朝在黄海海战中惨败,号称“世界第九、亚洲强国”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甲午战争后,清朝的衰败已经显而易见,迫使更多人开始思考变革之道。
1895年,广东举人康有为提出上书,呼吁“拒和、迁都、变法”。他强调变法是振兴国家的唯一途径。1896年,康有为与弟子梁启超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强学会”,推广变法思想,并通过翁同龢向光绪帝推荐了康有为。光绪帝读了康有为的书籍和上疏后,深受启发,开始暗自立下了改革之志。
1898年,光绪帝进一步研读了康有为的著作《俄大彼得变法考》和《日本明治变政考》,并在6月11日下诏宣布进行改革。光绪帝不甘心成为一个失败的皇帝,他决心推翻旧制度,进行自我变革。可惜,改革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翁同龢被罢免。尽管如此,光绪帝依然决心改革,于6月14日在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并表示“诚非变法不可”。
接下来,光绪帝发起了所谓的“百日维新”,他任命了一些年轻且有能力的官员参与新政的实施。此时,改革举措如开设懋勤殿选拔英才、废除旧有官僚体制、废除特权制度等一系列措施都开始落实。然而,改革威胁到了许多守旧派和既得利益者,他们联合反攻。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次掌握大权,将光绪帝软禁于瀛台。改革派的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侥幸逃脱,而六位重要的改革者如谭嗣同等则被处死。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直到事态平息后,两人返回北京。但光绪帝的健康一直不好,最终在1908年11月14日去世,年仅38岁。
次日,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去世。两人死去的时间相差不到24小时,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光绪帝的死是否真的是自然死亡?一些历史学者认为,光绪帝可能是被毒死的。清宫档案有记载称光绪帝长期患有痨疾(类似肺结核),病情逐渐加重,最终死于疾病。然而,也有说法认为,光绪帝在被软禁期间受尽了慈禧的折磨,尤其在他的饮食上受到了严苛的限制,甚至有报道称他被饿死。
在光绪帝死后的多年里,关于他的死因依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慈禧太后因害怕光绪帝死后进行报复而动了毒手。还有人认为,光绪帝的死因是由于长期的身体虚弱和精神压抑。无论真相如何,光绪帝的死无疑是清朝历史中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