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随后他带领大军进入山西。当地的守军纷纷败北,逃跑或投降。随着大顺军逼近,大明的江山也摇摇欲坠,局势岌岌可危。崇祯皇帝开始感到焦虑不安,考虑迁都。然而,朝廷的大臣们强烈反对,崇祯皇帝也没能说服他们,最终只能放弃迁都的计划。
直到李自成的军队真的逼近北京,崇祯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时间逃跑。如果早些考虑让太子出镇南京,情况或许还能挽回。这样一来,即使北京被攻破,明朝仍然可以依靠太子在南京继位,避免出现无人领导的局面。然而,崇祯并没有采取这个建议,因为他对身边的任何人,甚至对太子,产生了极度的怀疑。
崇祯皇帝可能害怕太子如果在南京掌权,最终会逼迫自己退位,自己就像历史上的李隆基那样,失去了帝位后成为太上皇。回顾历史,像李隆基那样的太上皇,几乎没有比当皇帝时过得更好的人。甚至有些太子为了名正言顺继位,不惜让援军无法及时到达,借他人之手铲除父皇,南宋的赵构就是一个例子。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赵构联合秦桧将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背上了杀功臣的骂名。
崇祯的这种过于狭隘的“局部思维”使得他最终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为了保全个人的权位,他把整个国家的前途置于了极大的风险之中,最终导致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剧。明朝的灭亡,不仅仅是因为李自成的叛乱,更是由于朝廷内部纷争不断、群龙无首,最终给清朝提供了机会。
如果当时太子能够南下,形成新的政治中心,或许明朝的命运就能改变。这样一来,南京就能够成为新的朝廷中心,避免了“福潞之争”。南明也许就不会陷入分裂与内斗,各方可以共同对抗清朝,或许能够有一线胜利的希望。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明朝的灭亡,源于无休止的内斗。从东林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到崇祯皇帝与东林党、甚至与其他大臣的争斗,再到崇祯死后,南明各地小朝廷之间的争斗,直到最后,南明的各省内部也充满了争斗。南明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相互攻击,甚至为了权力而无休止地内耗。
这种争斗,始终没有停过。每次一种争斗结束后,便会爆发新的争斗,清军已经迫近,北京却依旧未能达成一致。历史上的没有合理的继承安排,各方势力的互不服气,正是加剧了内斗,导致了国家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