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重写:
史书上没有明确说明文丑和高览是谁杀的,张郃又是怎么中箭的,史料中也存在不同的记载。因此,《三国演义》把文丑的死亡归功于关羽,而高览的死则归于赵云。尽管如此,我们没有确凿证据可以否定这一说法。
《三国志》和《后汉书》对文丑的死因记载非常简略,甚至高览的死也没有提及,唯独对张郃的死存在两种矛盾的记载。
熟悉汉末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追随刘禅投降西晋,后在晋朝担任多个职务,因此不能随便批评司马懿。在《三国志》中,他对张郃之死只作了含糊其辞的记载:“诸葛亮再次出征祁山时,张郃督率诸军前往略阳,后来与蜀军交战时,不幸右膝中箭,伤重不治。”
陈寿并没有明确说明张郃是主动追击,还是司马懿命令他去追击。忠于曹魏的鱼豢在《魏略》中的描述,则似乎暗示了司马懿可能借刀杀人:“亮军撤退,司马宣王让张郃追击,张郃表明军法规定,围城必需开路撤军,但司马懿坚持不听。”
有趣的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给出了不同的描述,认为张郃是主动要求去追的。为了让司马懿显得更为狡猾,罗贯中让张郃表现得像个勇士:“我愿为国家捐躯,死了也无怨言。” 这里,张郃显得有些鲁莽,而司马懿则成为一个精明的对手,这种设置帮助了诸葛亮的形象塑造。
转向文丑和高览,罗贯中则用心良苦地将其死亡归功于赵云和关羽。尽管历史记载中,文丑在建安五年(200年)去世,而高览的死则没有具体记录,罗贯中并未受到这些史实的束缚。我们不妨进一步探讨,为什么赵云能轻松击杀高览,尽管之前与文丑的战斗持续了五十多回合。
有人认为,赵云与文丑的较量是他首次上战场,经验不足,因此能与文丑对抗五六十回合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如果是像典韦或许褚这种猛将,可能早在五十回合内就被文丑击败了。
正史中,徐晃与许褚曾与文丑单挑,但均未分出胜负,这也证明了曹魏三猛的武艺相差无几。典韦没有机会与文丑对战,而许褚则未敢上场,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击败文丑。在延津口,徐晃就被文丑追得四处逃窜,幸亏关羽及时赶到救援,否则徐晃可能命丧当场。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与文丑的对决虽然没有决定胜负,但他成功救下了公孙瓒,而文丑最终退去。之后,赵云又击败了袁绍麾下的大将麹义,虽然麹义没有当场死亡,但他最终是被袁绍所杀。
从这一系列对比中可以看出,赵云无论在与文丑的交锋中,还是在击败其他敌将时,都展现了他的超凡武艺。虽然他未能在盘河战役中彻底击败文丑,但他与文丑的较量明显比徐晃强,许褚与典韦也无力与文丑对抗。
至于高览,尽管他和文丑一样,都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但他的战斗力比起赵云依然显得逊色。赵云在穰山之战中,凭借一枪便将高览斩杀,这一战也证明了赵云的实力。尽管高览和张郃的武力不如文丑,但他们与赵云的战斗并未长时间拖延,赵云最终还是胜利了。
赵云为何在与文丑的较量中未能取胜,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赵云并非想为公孙瓒拼命,而是为了保护刘备的安全,才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在当时,赵云所率领的常山子弟兵本应投靠袁绍,而公孙瓒却毫无时机地让赵云陷入两难。赵云的目标并非击败文丑,而是完成任务之后自行离开。
简而言之,赵云与文丑的战斗只是为了履行职责,而他与高览的较量,才是赵云真正展示实力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