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十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亲手诛杀了大将军曹爽,并彻底灭了曹爽三族。曹爽作为曹真的儿子,虽然曾是名将之子,却因自身的种种不争气,导致了这场血腥的结局。
曹爽一家被满门抄斩,三族皆被灭,但曹真的香火并没有因此断绝。这一切看似无情的清算,背后有着更深的动机与矛盾。
在灭曹爽三族的过程中,司马懿毫不手软。曹爽的两位弟弟——中领军曹羲和武卫将军曹训也未能幸免于难,二人都在这场血腥风暴中丧命。司马懿之所以如此决绝,就是为了彻底铲除一切威胁,斩草除根,确保自己和司马家族的权力不会受到任何威胁。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尽管曹爽和他的家族被一网打尽,曹真的香火却没有断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究竟是谁延续了曹真的后代?
曹真作为曹魏的名将,他的军事才能为魏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曹真在世时,司马懿不得不小心谨慎,对他深感敬畏。曹真不仅镇住了司马懿,更成为魏国后期的中流砥柱。
在历史上,曹真是一位强悍且有策略的军事统帅,并非《三国演义》中常描写的“无能之辈”。演义中,曹真与司马懿常常通过赌局互相较量,但他总是输给司马懿,显得有些窝里横。实际上,正史中的曹真强悍勇猛,是魏国防线上的重要人物。尤其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正是曹真带领主力军成功抵抗了蜀汉的进攻,并力挫诸葛亮大军。
不仅如此,曹真还在箕谷之战中击败了蜀汉名将赵云,令赵云因失利而被贬职。这场战斗让曹真成为魏国的定海神针,有了他在,魏国的政局才能相对稳定,任何人都难以专权。
然而,到了曹真的儿子曹爽那里,曹家的风头已经大不如前。曹爽在性格和能力上都与父亲相差甚远。曹爽虽有名将之父,但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才干,反而常因懦弱与无能而被人诟病。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甚至选择向司马懿投降,放弃兵权,令忠诚于曹家的智囊桓范愤怒至极,痛骂曹爽为“猪”般无能。曹爽的这种软弱,也正是司马懿发动变革并最终成功的原因之一。
司马懿发动政变,灭曹爽三族,显然并没有考虑到曹真为魏国所作的巨大贡献。这一举措让许多人心生不满,甚至有位大臣看不过眼,特意向司马懿提出,曹真不应被绝嗣。
这位大臣正是太尉蒋济,曾与司马懿一起推翻了曹爽。他深知曹真对于魏国的重要性,认为曹真虽死,其后嗣依旧不应被断绝。经过蒋济的力争,司马懿最终决定不让曹真的血脉断绝,将曹真的族孙——曹熙立为继承人,以延续曹真一脉的香火。
《三国志·曹爽传》中记载:“嘉平中,绍功臣世,封真族孙熙为新昌亭侯,邑三百户,以奉真后。”这意味着,曹真的后代得以延续,而司马懿也因此答应让曹熙继承曹真家族的名号与封号。
然而,蒋济虽帮了司马懿,心中却感到极为不安。他深知自己背叛了曹爽,这让他十分自责,甚至后悔曾与司马懿一起推翻曹爽,最终郁郁而终。《三国志》注引《干宝晋纪》记载,蒋济因内心的愧疚,最终因病去世。
因蒋济的坚持,曹真一脉得以延续,曹熙成为了新的继承人,避免了曹真家族的彻底断绝。
如果曹真在九泉之下见到司马懿,恐怕也不会轻易放过他。司马懿的手段过于狠毒,为了自己的权力,他毫不留情地剿灭了曾经为魏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曹真家族,这种做法实在过于残忍。
曹真因为有了族孙曹熙来继承香火,曹家的血脉最终得以延续,虽然他已离世多年,但曹真及其后代的影响依旧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