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时期开始,关羽的崇拜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宋徽宗在大观二年(1108年)封他为“武安王”,这标志着对关羽的尊敬和地位的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南宋和元代,关羽的形象通过戏曲等艺术形式深入人心。到了明神宗时期,他被尊封为“伏魔大帝”和“关圣帝君”,使得“关圣帝”这一称号广为传播。清朝雍正年间,关羽更是被封为“武圣”,与孔子并列,成为人们祭拜的重要对象。
然而,尽管关羽被神化,但他本人其实是个极为平凡的人。在谈及他的经历时,人们往往忽视了他的失败,尤其是那场臭名昭著的“败走麦城”。这场失败的根源,在于关羽的骄傲自满,导致了战败和荆州的失守。
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12月的襄樊之战后,关羽试图带领自己的部队以及儿子突围,结果最终被敌军俘虏,并在临沮惨遭杀害。不过,这场战役的悲剧并不仅仅是关羽一人的死亡。
当时,关羽的攻势使曹操感到恐慌,几乎考虑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但在司马懿等人的劝说下,曹操保持冷静,未做出过激反应。随后,曹操派遣了徐晃、赵俨等将领前去支援樊城,而徐晃见到关羽兵力强大,不敢直接与其对抗,于是请求增援,曹操于是派遣了更多的兵力,形成了庞大的支援力量。
在这场紧张的战斗中,关羽听到消息后带领五千兵马前去支援,却被徐晃反击,最终只能败退。他留下命令让部队在沔水附近等待,但前往襄阳的道路已经被切断。
值得一提的是,关羽和孙权曾有过亲密的合作,但由于关羽的骄傲和羞辱,最终激怒了孙权。尤其是关羽对待士人的态度,让负责后勤的糜芳和士仁不满。在关羽准备回师惩治这两人时,孙权便暗中策划引诱他们投降,然后趁机派吕蒙偷袭荆州。
经过一系列的计谋,东吴顺利占领了南郡的江陵和公安两地,成功夺回了荆州的大部分领土。而关羽因背后突然被东吴袭击,急忙南撤,计划夺回失地,但因士气低迷,最终在麦城被逼得无法前进。在建安二十四年12月,关羽和长子关平在突围途中遭遇潘璋部的埋伏,双双战死。
襄樊之战被认为是关羽命运的转折点,整场战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与曹军的对抗,二是与东吴军的冲突。与曹军的对抗中,曹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著名的牺牲者是庞德。庞德曾是西凉的大将,武勇无比,是曹操军中的一员猛将。在与关羽的正面交锋中,庞德英勇牺牲。与此同时,曹军的董衡和董超也因摇摆不定,在关键时刻劝庞德投降,结果被庞德斩杀。
尽管曹军损失严重,但关羽的威胁最终得到解除,曹操未因这场战役考虑迁都,显示了他对局势的控制力。相对而言,孙权与曹操合作,通过战略性布局成功夺回了荆州,这对关羽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东吴的胜利并非没有代价。尽管东吴军并未与关羽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引诱投降的策略占领了荆州,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蒋钦在征讨关羽时病逝,吕蒙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斗,却也在回程途中神秘去世。许多历史学者认为,吕蒙的死可能与孙权有关,甚至猜测他可能是被毒害。
综上所述,尽管东吴最终获得了荆州,但这场胜利的代价极其沉重,是否值得值得深思。而对于曹操来说,庞德的牺牲并未影响整个局势,他并未从中获得太大利益,但也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
最深受影响的还是刘备。尽管他曾通过占据荆州来扩展自己的势力,但东吴从未放弃对荆州的觊觎,关羽的死亡成为了不可避免的结果。关羽死后,张飞也被部下所杀,刘备不仅失去了两个结拜兄弟,还失去了荆州的控制。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樊城之战对东汉末年三大势力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场战斗,不仅是关羽命运的终结,也是刘备与东吴之间长期争斗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