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吴名将陆逊,许多人最印象深刻的事迹莫过于他在夷陵之战中,以出色的指挥击败了蜀汉的大军,迫使刘备仓皇逃离。然而,很多人了解三国历史,往往基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更注重蜀汉和魏国的描写,导致吴国的历史和人物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甚至很多人对陆逊的晚年情况一无所知。
1. 陆逊与孙权的关系
孙权和陆逊的关系是典型的君臣关系。君臣之间的互动往往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毕竟,帝王没有朋友,只有可以信任的臣子。在治理国家时,皇帝需要依靠一些重臣,分配权力给他们执行事务。但问题是,这些重臣是否能忠心耿耿,是否会借权力发展自己的势力,甚至反噬君主,这对皇帝来说是一大考验。
孙权在割据江东并建立吴国后,长期对陆逊保持一定的控制。在许多人看来,陆逊是个非常聪明且有谋略的人。甚至有说法认为,陆逊是吴国的“诸葛亮”。因此,陆逊清楚自己和孙权的关系,始终小心谨慎,避免引发孙权的猜忌。即便如此,陆逊还是因一些原因,逐渐引起了孙权的警觉。
2. 两宫之争
在魏、蜀、吴三国之间,接班人问题始终是一个困扰各国的难题。曹魏的曹睿去世后,曹芳成为皇帝,但年纪太小,导致权臣掌握了实际权力。虽然后世人常提到司马懿,但也应该看到,曹爽同样是当时的权臣,并且曾压制曹芳。所以,曹芳实际上也支持司马懿除掉曹爽。可惜,结果却是“驱狼得虎”,司马懿掌权后,曹魏的江山实际上已经更改了姓氏。
蜀汉的情况也类似,刘备去世后,刘禅被认为无法继承父亲的伟业。很多现代网络文章称刘禅有智慧,但实际上,如果刘禅真的足够能干,刘备为何会托孤给诸葛亮?
至于吴国,孙权最初册立了儿子孙登为太子,但孙登早早去世,这使得吴国面临了接班问题。根据继承顺序,孙和成为了太子。然而,孙权更倾向于将帝位传给另一个儿子孙霸。问题是,虽然在中国古代,皇帝的权力非常大,但仍有许多规矩,比如废立太子一直被视为禁忌。孙霸看出了父亲的意图,开始暗中积累势力,想要取代孙和成为继承人。孙和自然不甘示弱,也意识到孙霸的图谋,最终引发了吴国的“两宫之争”。
3. 陆逊的态度与死亡
陆逊并不是一个赌徒,他清楚自己介入两宫之争无异于一次豪赌。即使赌赢了,新的皇帝对从龙功臣也未必会有好感和信任,反而可能引发新的猜忌。因此,陆逊选择保持距离,不参与这场权力斗争。
然而,有些事情是你想避开就能避开的。陆逊的族人站在了孙和一方,而且孙和得知孙权可能更倾向于立孙霸为太子后,便要求陆逊出面干预。陆逊无奈之下,只能上书给孙权,劝他不要随意改变吴国的国本。孙权其实是在密谋改立太子的事情,本不打算让大臣们知道,但陆逊却得知了这一消息。于是,孙权开始调查此事,结果导致许多吴国大臣被捕并受到严刑拷打,其中一些人开始指控陆逊有不当行为,陷入了困境。
陆逊虽然有聪明才智,但在权力斗争中却没有选择站队,最终也未能逃避权力斗争的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