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通常将四方的外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然而,历史文献中常见“夷”和“戎”这两个词语被混用。例如,《国语·齐语》记载:“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其中的“徐夷”指的是今天徐州地区的势力,是东夷的组成部分。然而,《尚书》则记载了西周早期,“淮夷、徐戎并行”,这就显得有些矛盾,因为在文献中,“徐戎”显然是指的“徐夷”。
这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同一地区的势力,有时被称为“戎”,有时又被称为“夷”?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了解“戎”字的本义。甲骨文中的“戎”是一个象形会意字,由“戈”和“甲”两个部分构成。戈是进攻的武器,甲是防御的武器,因此,“戎”原本指的是一种进攻与防御相结合的兵器,后来也引申为战争、士兵等含义。更为重要的是,甲骨文中的“戎”并不指代某一族群,它只与武器和战争相关。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在商朝时期,对外族的称呼并不是用“戎”这一词,而是使用“某方”这种模糊的说法。例如,商朝记载东夷的一支被称为“人方”,而“夷”字的构成是“弓”和“矢”,表明“夷”指的是掌握弓箭、擅长作战的力量。因此,“夷”指的可能是那些拥有武器的势力。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狄”和“蛮”这两个词语。因为商朝与南方、北方的接触频繁,却并未使用这两个词语来称呼外族,这意味着“狄”和“蛮”可能是周朝才开始使用的称呼。
既然商朝时期“戎”只代表兵器,而周朝却将其作为族名来使用,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可以从“徐戎”转变为“徐夷”这一过程中找到线索。西周早期,徐国是东夷中最强大的势力之一,曾多次联合其他部落反抗周朝,甚至一度攻占了周朝的都城洛阳。那时的徐国强盛,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因此被称为“徐戎”。
然而,到了西周中期,随着徐国的衰弱,《国语》开始将其称为“徐夷”。《春秋》也指出,“人”即“夷”,原本是对外族的贬低称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征服并同化的外族逐渐被称为“人”,而未被征服的外族则依然被称为“夷”。
从这可以看出,“戎”这一称谓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变化。当外族实力强大并与周朝对抗时,周人称其为“戎”;当外族实力衰弱或被周朝征服时,才会称其为“夷”。因此,“戎”与“夷”之间的区别,反映了这些外族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实力和地位。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周人最初用“戎”来标记外族,并无贬低之意。事实上,甚至有一些分化出去的华夏族群,也可能被称为“戎”,这个词并不专指某一地区的外族势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戎”逐渐专指西部甘肃一带的外族,并且在“华夷之辩”的背景下,这个词逐渐带上了蔑视的意味,成为了一个贬义词。
总结来说,古代对外族的称谓“戎”和“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民族分类,它反映了当时外族的军事实力与态度,以及周朝与这些外族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