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微。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官员贪污横行,民间反抗不断,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黄巢起义。
黄巢自875年起兵,到884年兵败自尽,前后十年。881年1月,他在长安称帝,前六年的起义军势如破竹,屡战屡胜;后四年则连连失利,最终溃败。根据《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黄巢出身中小商人地主家庭,受过教育,曾经经商贩盐,属于不掌权的社会下层。
黄巢起义军南征北战、东进西杀,战绩波动起伏:起兵山东,转战淮南荆襄,再渡长江入江西,进入浙江东部,翻越仙霞岭入福建,攻占广州,北上江西,渡淮占洛阳,最终攻入长安,迫使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曾屡试科举未果,愤而作《不第后赋菊》,可见他对仕途仍有追求。起义中,他曾向朝廷请求授予节度使、都护等职,但唐僖宗未答应,若当时答应,或许长安之乱未至此地步。
880年12月5日下午,黄巢先锋部队顺利入长安,八天后在含元殿称帝,建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梦想。登基后,他甚至动用四十万大军挖掘乾陵,试图寻找武则天的冠冕与传国玺,同时也意在破坏李唐皇家风水,削弱李氏后代的运势。但由于大齐政权败退和天降大雨等原因,挖掘未果。
然而,黄巢最终失败,原因主要有三:
一、流寇作战,没有稳固根据地
黄巢起义军一路转战南北,攻城拔寨后迅速撤离,从未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东都洛阳也没有派兵驻守。攻占长安后,粮食供应断绝,无法稳固政权,面对唐朝官军反扑,立足无门。
二、阶级对立激烈
唐朝内部宦官专权,藩镇自立为王,手握重兵和财政,不听朝廷号令。黄巢称帝后,大举没收宗室、官吏、富豪财产,动摇了封建旧秩序,但宗室、地主贵族依然联合朝廷抵抗农民起义军。
三、义气用事,战略失误
撤出长安败退山东途中,黄巢为报爱将孟楷之仇,耗费大量兵力围攻陈州,围城长达300天,未能攻下,错失战略机遇,最终在敌军夹击下精锐尽失,被迫东走,兵败如山倒,最后在泰山狼虎谷走向生命终点。
《旧唐书》《新唐书》记载,黄巢在狼虎谷自杀,或被外甥林言斩首,再被敌军献给朝廷。民间传说他并未死亡,而是出家为僧,这虽未必真实,却反映了民众不愿心爱的黄巢身首异处的心理。
黄巢起义虽失败,但对唐朝和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他冲击了门阀制度,动摇了封建秩序,也为后世社会结构的变化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