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火烧司马懿的事件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人们曾用诗句描述这一幕:“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这里所描绘的是,尽管诸葛亮的计策精妙,天意却让一切付之东流。那么,孔明为何在火攻之际没有下令射箭?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话说蜀汉建兴七年,诸葛亮在祁山大破魏军,迫使司马懿暂时保持静默,坚守防御。为激怒魏军出战,诸葛亮在渭滨展开屯田,意图长时间驻扎,稳定粮草供应。在接下来的计划中,诸葛亮决定利用上方谷诱敌,设下陷阱,五支军队分别负责不同的任务。
第一支队伍由马岱领导,他带着少数士兵携带柴火和地雷,准备在山中设置伏兵。第二队由魏延带领五百人,他的任务是通过一场“诈败”来引诱司马懿入谷。第三队由高翔负责,他带着木牛流马运送粮草,故意让魏军劫掠,以诱敌深入。第四队由诸葛亮亲自指挥,负责在上方谷西侧的十里处设营。第五队是蜀军的主力,命令是若魏军攻打祁山大寨,迅速抢夺魏军的渭南寨。 一切准备就绪,蜀军开始诱敌出动。经过半个月的纠缠,魏军屡次击败蜀军小部队,但依然未能彻底看穿孔明的计策。终于,司马懿决定亲自率军前往上方谷摧毁蜀军的粮草,同时让张虎和乐琳分别带兵在后支援。司马懿认为这是一个可乘之机,于是带着大队人马入谷。 在谷口,魏延故意挑衅,吸引司马懿追击。司马懿带着大军深入谷中,心里并不觉得有危险。可是,刚进入谷口,山下的火把突然点燃,随即火箭齐射,地雷爆炸,整个上方谷瞬间被熊熊大火吞噬。司马懿目瞪口呆,抱住儿子痛哭,觉得自己必定死于此地。 然而,就在此时,天降大雨。暴风骤雨来得毫无预警,猛烈的雨水扑灭了四处燃烧的火焰,也让地雷失去了威力。司马懿看到希望,立即指挥军队奋力冲杀,最终在张虎和乐琳的支援下成功突围,带着魏军逃出了上方谷。 至此,孔明看到大雨倾盆,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被天公破坏。他心中暗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管所有的计划都已精心布置,但不可抗力的自然条件让一切付之东流。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在司马懿逃跑时命人放箭呢?这其实与整个战局的布置、地形和实际情况密切相关。首先,上方谷的地势十分特殊,谷口狭窄,两侧高耸,地形虽然适合设伏,但一旦人多,就容易被司马懿的侦查发现。事实上,蜀军在谷中埋伏的只有少数士兵,主要是负责点火和引诱敌军进入。对于司马懿这样老练的将领来说,一旦有任何蛛丝马迹,他就会谨慎行事,所以蜀军的伏兵相对较少。 另外,尽管孔明布置的火攻计划完美无缺,但天降大雨,使得原本可以造成大规模火灾的火箭失去了效果。若此时射箭,已经没有意义,因为魏军的士兵早已趁机逃离,速度极快。实际上,箭矢的威力在这种情况下也大打折扣,因为敌人已经在混乱中找到了生存的机会。 综上所述,尽管孔明的计策无懈可击,但天公作怪,无法预料的大雨最终使得这一切付之东流。而孔明不放箭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在这个时候,箭矢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它无法改变局势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