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认可孙权最高的评价。其实,在曹操之前,袁术还评论过另外一位孙家儿郎,他曾经非常感慨地说过一句话:“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这个孙郎就是平定江东六郡,建立吴国基业的孙策,孙伯符。
假如孙策有一天站到领奖台上,第一个要“感谢”的人,非袁术莫属。正是因为袁术的两次失误,才让这位少年英雄有了一统江东的机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个失误:错打算盘,放虎归山
孙坚死后,十七岁的孙策投靠了父亲曾经的老战友袁术。在这里,他屡立战功,本应该升积加薪,得到的却是一张张“空头支票”。
袁术许诺孙策作九江太守,最后却给了自己的亲信陈纪。信誓旦旦地说,只要打下庐江,太守必是孙策。结果……故伎重演,给了自己的旧部刘勋。没办法,谁让伯符大侄子太生猛了。纵然他公路叔父再怎么喜欢,也一样要提防。
直到三年后,一个机会出现了。袁术的地盘被人抢了!
我们通常所说的“江东六郡”指的是大汉十三州下扬州的六个郡,分别是:庐江郡、丹阳郡、吴郡、豫章郡、庐陵郡、会稽郡。而在当时,只有五个郡,庐陵郡是孙策到江东后,从豫章郡中分离出来的。
丹阳郡本隶属于袁术,郡守是孙策的舅舅吴景。但被一个汉室宗亲刘繇(刘邦的长子刘肥的后裔)给抢了去。吴景和刘繇打了一年多,也没什么结果。
于是,孙策主动请缨,决定东渡长江,攻打刘繇。这一次,袁术竟然同意了。不但把原来跟随孙坚的一千多号人马还给了他,又给他配了不少马匹和粮食。
当然,袁术不是什么慈善家,他心里认定了三件事,才决定这样“善待”孙策。
第一,江东五郡,强敌环绕。长江天险不但有刘繇的人在防守,他自己也在吴郡的曲阿厉兵秣马。除此之外,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是人在会稽的王朗。以袁术的认知,这几个人,孙策哪一个也不好拿下。
第二,乱世终究要靠实力说话。即使这些人都被孙策搞定了,他袁术依然是孙策的直接领导,以后随便找个理由去把胜利果实抢夺了就万事大吉了。毕竟,自己的实力摆在那儿呢。
第三,有负孙策,稍感愧疚。几次三番地放孙策鸽子,袁术也知道自己理亏,反正也打不过扬州那几个大Boss,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然而,这一次袁术的小算盘真是打错了,他低估了孙策的魄力,也忽略了“江东子弟多才俊”这个客观现实。
从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孙策在历阳渡过长江天险,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去世。他先后打败了刘繇、王朗、刘勋等地方军阀,将江东五郡尽收袋中。
而在征战过程中,也收获了周瑜、鲁肃、张昭、吕范等文臣武将(还有太史慈,只是死得太早),再加上程普、黄盖、韩当等孙坚旧将。一个个璀璨的将星,为日后吴国能三足鼎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个失误:贸然称帝,自掘坟墓
那么,这时的袁术在干什么?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失心疯地自称为帝,这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过,对于孙策来说,绝对是件好事!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摆脱袁术了。
孙策义正言辞地给袁术写了封绝交书,责难他的罪行。其实,不管孙策是真心以汉室江山为重,还是以此为托辞证明自己的合法性,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江东六郡从此以后只姓孙了。
我们无法推测,如果袁术不称帝,会不会从江东的大好河山中分一杯羹。至少,彼时的孙策名义上仍然是他的下属,那就有可操作的空间。然而,一切都被他己给玩儿死了。
就是因为这两次失误,间接成就了孙策的伟业。所以说,领奖台上的孙策一定不能“忘本”,必须得好好“感谢”这个生活在皇帝梦里的“指路人”。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