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对于热爱历史的朋友们来说,野史常常作为正史的补充,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细节。然而,野史中的内容往往存在较多的虚构和夸张,因此需要我们仔细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野史的内容更是充斥着各种不确定的因素。
明代的历史,因为朝廷管控较为宽松,导致大量的野史流传下来,很多都是凭空编造的内容;而清代则不同,由于严厉的文字狱,野史的记载极为稀少。历史学者梁启超曾总结道:“治明史者常厌野史之多,治清史者常感野史之少。”
然而,在这段历史的空白中,有一本民间流传的奇书,它记载了大量明朝末年的历史事件。这本书的作者亲身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并且因为书中的内容被牵连入文字狱,最终遭到监禁。幸运的是,这本奇书被藏在墙壁的夹层里,经过清朝的漫长岁月后,它终于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得以公开。这本书便是《明史》,作者查继佐为了避祸,以“获罪惟录书”署名,这部书也被称为《罪惟录》。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本书中记载的明朝灭亡前夕的天象奇事,看看历史中的这些神奇预兆。
崇祯十七年的不祥天象
根据《罪惟录》的记载,在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北京突遇大风和雾霾天气。朝廷的钦天监进行占卜后表示,这种天气预示着“不祥”,尤其是风从“乾”位吹起,象征着“暴兵破城”的危险。此外,同月,凤阳地区发生了地震。凤阳是大明的龙兴之地,也是太祖朱元璋的故乡,地震的发生无疑是一个重大预兆。
果然,不久之后,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正式挑战大明的统治。此时的《罪惟录》准确记载了这一系列的天灾和战事。
李自成的进攻
李自成在建立大顺政权后,迅速发动了东进攻势。二月初二,他跨过黄河,开始攻占山西地区,仅用几天时间便令山西郡县纷纷投降。到了二月初五,李自成已占领太原,俘获了晋王朱审烜,接着又攻占了彰德府、怀庆等地,明军大败,形势急转直下。
此时,李建泰,这位身为山西曲沃人的官员,主动请缨,要求前往山西招募士兵,打算帮助大明收复失地。崇祯帝非常高兴,亲自赐酒和节钺,鼓励他快去行动。但就在李建泰出征当天,北京突遇大风沙天气,钦天监再次占卜称,这对行军极为不利。
李建泰在出征时,轿子还出现了故障,轿杆断裂。带着几百名士兵的李建泰刚走到涿州,队伍便开始溃散,最后仅剩下五百多人。更糟糕的是,他得知自己的家乡曲沃也已沦陷,连原本用来支援的家财也无望了。最终,他未能收复山西,反而被李自成俘虏。
大顺军的猛攻
到了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大军攻占了宣府、宁武关,山西总兵周遇吉阵亡。大同的将领姜瓖也选择投降,明朝的抵抗力量迅速瓦解。三月十五日,大顺军队已经抵达北京的门户——居庸关。驻守在这里的太监杜之秩和总兵唐通选择了不战而降。
接下来,大顺军一路攻占昌平,甚至逼近沙河,明代的帝陵都被焚毁。到了三月十八日,大顺军包围了北京外城。尽管守城的京营还有五万人,但士气已经低落。
就在此时,钦天监向崇祯帝报告称,天象显示“帝星下移”。这意味着大明的命运已岌岌可危,崇祯帝决定放弃宁远,召吴三桂和王永吉前来支援。但为时已晚,崇祯帝的努力已无法挽回局面。
明朝灭亡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崇祯帝和太监王承恩在万寿山自缢,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这本《罪惟录》不仅仅是查继佐的个人经历,它还通过采访和调查,记录了大量明清交替时期的历史事件。由于当时清朝对书籍的严密管控,这本书直到辛亥革命后才得以公开。后来,商务印书馆在1936年出版了这部书,世人才得以一睹真相。
查继佐不仅是江南地区抗清的组织者,还是金庸的祖先之一。金庸曾在小说中提到过自己的这位祖辈,给历史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
这就是《罪惟录》所记载的明末大事,历史的浩劫和天象的奇异交织,成为了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