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春节过后,我和几个同事去吉林市拍雾凇。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我们绕道去了长春。当我们看到那里的马路整齐划一时,都不禁感到惊讶。但当我们参观了“伪满帝宫”后,大家纷纷表示失望,尤其是对“皇帝”和“皇后”的房间进行了批评。那些房间不仅小,而且阴暗、潮湿,根本不像电视剧中呈现的那样金碧辉煌,实在不值得住。
如果你亲自去看过,就会发现,溥仪和他的“皇后”、“贵人”们住的地方,根本不如电视剧描绘的那般华丽。放在今天,也许只能算是中等偏下的居住条件。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即使是在紫禁城,皇帝的寝宫也并不算是理想的居住环境,采光差,住久了甚至可能患上风湿病。
即便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皇宫当“主儿”也未必是件幸福的事。在《文史资料选辑》中,曾刊登过李玉琴(溥仪的第四任妻子,福贵人)回忆录《我的宫中生活》。她描述了和溥仪结婚后的生活,称两年半的夫妻关系完全没有感情,甚至连翻身都不敢。
李玉琴的回忆揭示了溥仪和他的妻子们之间的冷淡关系。她称之为“夫妇”而非“夫妻”,因为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夫多妻制,即使是皇帝,也只有一个皇后,而其他的妃子、贵人都只能排在其后。清朝的后宫等级分明,从皇后到嫔妃贵人,各有固定的名额和严格的顺序,李玉琴所处的“贵人”等级,实际上是在后宫中处于较低的地位。
在清朝末期,尤其是溥仪的时代,后宫的奢华早已不复存在。宫斗几乎没有发生,因为根本没有什么利益可争。李玉琴进入宫廷时,年仅十五岁,她几乎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因此,宫中一切似乎都显得格外平静。
虽然溥仪并未亏待李玉琴的饮食,回忆中提到,他家每月的肉类消耗量巨大,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年节日子还常有精致点心。但李玉琴的生活并不幸福。尽管物质上满足,她仍然感到非常孤独和无聊。她每天四五个菜,偶尔才吃到燕窝、海参等奢侈食物。然而,这些并不能填补她内心的空虚。
李玉琴回忆道,她每天都吃到各种食物,但她并不快乐。尤其是在溥仪不在的时候,宫廷生活显得格外枯燥无味。她开始阅读唐诗,用这种方式排解自己的寂寞。然而,溥仪的出现并未改善她的处境。溥仪虽然偶尔照顾她,但也因为担心日本人而常常处于一种紧张的情绪中,这使得李玉琴的日子依旧是战战兢兢。
溥仪的评价也揭示了他对这些妻子的态度。他曾说,他的四个妻子不过是“摆设”,并不是他真正的妻子。他无奈地纳了李玉琴为“福贵人”,并告诉她,尽管吉冈等人一直建议他纳日本妃子,但他并未采纳。他也时常怀疑李玉琴是否接受过日本的训练,但认为她年纪尚小,并不值得担心。
李玉琴的日子虽然物质上无忧,但内心的孤独和溥仪的冷淡,使她无法感到真正的幸福。她的回忆录中的“深锁春光一院愁”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她在宫中的心情。这段生活,尽管奢华,却无法掩盖其中的孤独与冷漠。
溥仪对李玉琴的评价,虽然不至于完全无情,但也让人感到他对这些“妻子”的冷淡态度,最终只能把她们当作一种无奈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