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指挥部收到了一份紧急电报,参谋长解方急匆匆赶来报告:“萧司令员,135师违抗命令,孤军冒进,已经钻入敌人的包围圈!”萧劲光听后脸色一变,忧心忡忡地说:“坏了!”
自1949年8月长沙解放后,萧劲光指挥的12兵团迅速推进,目标直指衡阳和宝庆地区,准备与白崇禧的四个主力师一决雌雄。白崇禧的部队在蒋军中一直是最具战斗力的力量,因为蒋氏的嫡系部队已经几乎被全歼。为了顺利南下,我军必须先摧毁这个强大的对手。 毛主席曾警告林总,白崇禧非常狡猾,若近距离围歼,效果可能不佳,因此需要远距离迂回,断绝白崇禧的退路,迫使他与我军决战。林总采纳了这个战略,决定分三路围攻白崇禧集团。 左路军由邓华和陈赓的兵团组成,直取广东,切断白崇禧的海上退路。陈赓的兵团则向广西进发,阻断白崇禧的撤退通道。右路军则由程子华指挥13兵团,穿插芷江,配合正面攻击。 白崇禧是一个非常精明的军阀,他曾经赢得过一场大胜,给四野造成了沉重打击,这也是他“军事家”名声的由来。尽管有人认为他不过是小聪明,但他确实在战争中取得过一些重要胜利,证明了他的指挥才能。 而四野的一支王牌军——39军,在桂军的重创下不得不退守。在随后的衡宝战役中,这支军队只能担任预备队,几乎没有发挥作用。 与白崇禧的聪明才智相比,萧劲光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早在1925年,他就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军事,被毛主席誉为我军“第一个专业军事家”。抗战期间,萧劲光再次赴苏联进修,专门培养红军高级军事人才。 白崇禧意识到我军的战略意图后,将主力第7军调往衡宝,并部署了其他几个师,意图在此对四野的先头部队进行围歼。为了避开桂军的伏击,林总决定暂停前进,待命观察。 然而,意外发生了。45军的135师并没有接到暂停前进的命令,依然快速推进,结果进入了白崇禧的伏击圈。135师以极快的速度南进,穿插入敌人的防线,一直到10月5日才打开电台联系萧劲光,令他震惊不已。 此时,白崇禧喜出望外,认为135师孤军深入,正好可以将其全歼。他迅速调动兵力,准备包围135师。然而,林总得知135师的困境后,立即发电命令,要求其继续坚持,并等待援军赶到。 林总给出的电报命令中,要求135师暂时休息并准备进攻,这本是个策略,但林总的命令并不完全适合此时的战况。幸运的是,丁盛并没有按照指令静待,而是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全军向前猛打。 丁盛的决定并非鲁莽,而是基于战局的紧急情况。他决定采取主动出击,这一选择改变了战局。135师并没有被动等待,而是打乱了白崇禧的部署,使得敌军的防线陷入混乱。 尽管白崇禧的部队装备精良,兵力远超135师,但这支小部队却凭借出其不意的进攻,成功拖住了白崇禧的多个师。白崇禧原本计划包围135师,却被其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随着夜晚的到来,双方发生了混战,敌我之间难以辨别。 这时,萧劲光下令全军总攻,决定彻底压制敌人。丁盛的135师在战斗中积极配合,成功拖住敌军,赢得了时间。最终,四野的部队成功将桂军围困,并在几天后歼灭了大部分敌人,只有少数残敌逃入深山。 衡宝战役是林总的杰作,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正如吴瑞山所说:“如果不是135师孤军冒进,战局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丁盛的大胆决定无疑是这场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 丁盛以其独特的战斗风格在战场上获得了“丁大胆”的外号。在多次战斗中,丁盛凭借着果敢与智慧赢得了胜利,成为了真正的军事指挥员。1955年,丁盛被授予开国少将,这一荣誉也证明了他的出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