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从历史影视剧和文献中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黄金非常丰富,特别是汉代及以前的时期。那些古代的皇帝和大臣们常常进行“赐百金”、“赏千金”的奖励,似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黄金和白银遍地。然而,到了现代,人们却发现身边似乎没有那么多的金银财宝。为什么这些黄金和白银似乎消失了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概念,那就是古代中国所说的“金”,很可能并不是指黄金,而是指黄铜。所谓的“百金”,指的其实可能是一百斤黄铜,而非黄金。此外,古人深信“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许多财富被埋藏在地下,这些财富无法流通于社会,也就减少了市场上的金银流通量。
其实,中国古代的黄金、白银和黄铜并不丰富。虽然数量上看似不少,但从人均来看,这些资源并不充足。由于黄金、白银和黄铜的匮乏,人们便使用布匹、丝绸和纸币作为主要的交换媒介。
由于中国国土内缺乏丰富的银矿,白银的价格在历史上一直很高。直到明清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大量来自日本、美洲的白银和黄铜流入中国,才使得中国的白银储量逐渐增加。在与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的贸易中,中国维持着贸易顺差,这使得中国获得了大量的白银,尤其在清朝中后期,白银的储量达到一个令人惊讶的水平。
然而,清朝的富饶并没有持续太久。随着一系列的战争和赔款,流入中国的白银很快就被流失。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需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接下来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规定了进一步的赔偿,其中包括赔偿英国、法国的白银。最严重的是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需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经济打击。
清朝末期,由于义和团运动爆发,列强在1900年联合派兵侵华,并通过《辛丑条约》强迫清政府赔偿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个金额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都要为赔款付出一两白银。由于当时清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不到一亿两白银,这笔庞大的赔款根本无法一次性支付,因此清政府与列强达成协议,分39年支付,年息4厘,最后的总金额达到约9.82亿两白银。
尽管1912年清朝灭亡,但赔款并没有结束。中华民国为了获得列强的支持,继续履行清朝的赔款义务,甚至在日本侵华期间,民国政府仍然继续对日支付赔款。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才彻底废除了这些不平等条约,停止了赔款。
不过,历史的代价仍然沉重。虽然中国没有完全偿还这9.82亿两白银,但到新中国成立时,实际支付的赔款已经超过了应付总额的半数,约为5.76亿两。若将清朝的赔款总额加上其他一系列的赔偿金额,那个数目是无法想象的。仅清朝一代,对外的赔偿总额便超过了12亿两白银,这对于当时每年财政收入仅几千万两的清政府来说,几乎是不可能承受的。
在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采矿和冶炼技术逐步提升,白银的价格也开始下跌。外国列强又开始要求中国用黄金偿还部分赔款,这使得中国再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另外,为了富国强兵,清政府和民国政府还花费了大量白银购买外国的商品、机器和军火。特别是在组建北洋海军时,花费了超过4000万两白银。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摧毁了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损害了小农经济,并破坏了民国时期脆弱的工业和商业。
直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通过各种手段从民间吸收金银,导致大量的真金白银被带往台湾及国外。各种原因共同作用下,今天的中国,真金白银显然已经不再像古代那样充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