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现高海拔冷杉云杉 秦人为何舍近求远找木材?
创始人
2025-10-26 20:31:06
0

近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联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在国际权威考古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秦始皇陵地下建筑的木材使用规律。临近的骊山遍布林木,秦始皇陵园的建造者却选择远赴高山密林,砍伐冷杉、云杉来构建宏伟的陪葬坑,“舍近求远”的背后原因何在?这些木材又是如何运到秦始皇陵的呢?秦始皇陵的这项新发现,又揭示了秦帝国怎样的秘密?

01

秦始皇帝陵木质建筑用材之谜揭晓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外国团队在对来自兵马俑一、二号坑、百戏俑坑及石铠甲坑的657份炭化木质建筑构件样品分析后发现,一些陪葬坑虽然空间位置与重要性相近,但其主要用材却截然不同。而且构成这些坑体主体建筑的木材,很大一部分并非来自当地,而是来自高海拔地区。

提及秦始皇帝陵,世人瞩目的大多是兵马俑军阵的恢宏气势,但支撑起这些庞大地下坑穴的木质结构,同样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此次研究,正是聚焦于这些炭化后的木质遗存。科研人员对兵马俑一、二号坑,以及百戏俑坑、石铠甲坑的657份建筑构件样品,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身份鉴定”。

研究结果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时间线索:在修建时间最早的石铠甲坑中,55%的木材来自骊山周边就可获取的、海拔较低的柏科树木;到了修建时间稍晚的百戏俑坑,这一比例开始下降,海拔较高的暗针叶树种开始增多;而在工程收尾阶段才完成的兵马俑坑中,高达96%的木材,都来自冷杉、云杉等,必须从秦岭高海拔山区采伐的暗针叶树种。

02

4个陪葬坑的用木量

需160辆半挂重卡运载

从骊山脚下,沿小路攀爬约两个小时,可以来到一片叫作击鼓坪的山间台塬。从这里可以直接眺望到秦始皇陵的封土。相传修建秦始皇陵的时候,为了有效调动数十万人,曾在这里设立击鼓传令的指挥点,所以得名击鼓坪。建造秦始皇陵工程浩大,到底需要多少木材?而两千年前的秦人为何舍近求远,去高海拔地区来寻找木材?

据介绍,这一用材的变化趋势,揭示出随着陵园工程的持续推进,秦岭近处、低海拔的优质木材资源可能已被大量消耗。为满足工程所需,秦帝国必须启动一个高效而庞大的资源调配体系,深入秦岭腹地,将高海拔的巨木转运至陵区。

据估算,仅仅这四个已发掘的陪葬坑,所需木材体积就高达14300立方米。放眼整个秦始皇帝陵的木材用量,那真是难以估量,首次系统性木材的研究,无疑是秦帝国强大国家机器运作能力的无声证明。

03

为什么要研究秦始皇陵的木质材料?

秦始皇陵里的文物众多,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木质材料呢?

秦兵马俑坑的建筑使用了大量棚木、枋木、立柱、地栿等木质构件,也出土了战车、兵器局部构件等木质遗迹,这些木质遗存在历史上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焚烧。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 周萍:在我身后的一号坑由很多甬道组成。过去对它的保护研究聚焦在秦俑的研究。现在我们要做木材的树种鉴定,包括保存现状评估等,土遗址保护目前是一个世界难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土遗址保存现状也比较复杂,所以我们希望能够解决土遗址保护的一些问题。

04

秦始皇陵封土内的木质建筑什么样?

这次秦始皇陵的新发现,是基于科研人员对兵马俑一、二号坑等陪葬坑的建筑构件样品的研究。但是从整个陵园的空间布局上看,兵马俑陪葬坑距离封土,尚有1.5公里之遥。这引发了人们对秦始皇陵的更多遐想:既然秦始皇陵的陪葬坑都用了这么多木质构件,那皇陵封土内又会是什么样呢?

考古勘探表明,这是一座体量巨大的阶梯状九层台体,上窄下宽,底部有一个巨大的底座,位于封土之下地表以上。台体总高度约26米,顶部东西长约160米,南北总宽约160米,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称的U型结构,这座9层台的中部是中空的,对应着墓室的区域,而通过对台体建筑的细致勘探,发现侧壁曾有木质建筑结构。

考古新发现不仅带来了震撼,还给我们带来了更多谜团:两千年前,秦人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怎样将木材从秦岭高海拔山区运到陵区?皇陵建造者多达数十万人,他们的口粮、工具、住宿,又是如何调配的?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相信这些谜团将逐渐解开。

(来源:央视新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老人留下价值二千万的字画差点被... 王老汉是一位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老地下党员,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临终时,他将家产分配给了子女。起初,...
郭春雨最新写真曝光,帅气魅力引... 近日,郭春雨一组全新写真大片惊艳曝光,迅速成为网络焦点。写真中,郭春雨展现出多面魅力,时而身着潮流服...
采访期间,瓷器被打碎,马未都的... 采访过程中,瓷器被打碎,马未都的处理方式令人钦佩 马未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素有捡漏王之称,家中收...
收藏级视野:李驭时的油画与时代... 【艺术简历】 李驭时,1970年生于安徽怀宁,1994年安徽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现居上海。中...
宋元绘画名家何挥毫:笔底山河见... 在北京一场名为“古今对话”的当代水墨展上,何挥毫先生的《秋山问道图》静挂于一隅。画中墨色氤氲,层峦叠...
投降没有好下场!被俘朝鲜士兵向... 在西方媒体的报道中,投降并不是一件坏事,甚至还会被宣传为“弃暗投明”,但是从俄乌战争的实际情况看,投...
中方涉安世声明让欧洲又慌了,“... 【文/观察者网 齐倩】 11月4日下午,中国商务部就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回应,对于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供...
“经典传承·油画大家研究展”开... 11月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云上美术馆和商务印书馆太原分馆...
《格物·流光》——刘北光当代油... (艺术家刘北光) 一场融合东方哲思与当代视觉的美学盛典 2025年11月7日15:00时,由中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