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为了奖励一批为他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他进行了封赏。像徐达这样的功勋卓著者被封为公爵,共有二十五人;唐胜宗、陆仲亨等人被封为侯爵,总共有七十九人;而刘伯温、汪广洋等人则仅获得伯爵称号,共有十二人。然而,其中的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而刘伯温却只被封为诚意伯。从这两个谋臣的封赏差距来看,似乎有些令人费解。那么,为什么两人的差距如此之大呢?
首先,李善长和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的时间不同。
李善长在朱元璋平定滁州时就去拜见他,并且因为李善长是当地的德高望重之人,朱元璋对他格外尊重,把他留在身边,负责文史书籍的管理。此后,李善长成为了朱元璋的重要谋士,参与了很多重大决策。与此同时,朱元璋的其他将领,如郭子兴还活跃在阵中,而刘伯温则是直到至正二十年(1360年)才被朱元璋召入应天(今南京)任职谋士。从时间上看,李善长早早就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在历史舞台上活动的时间更久。
其次,李善长和刘伯温与朱元璋的关系也不同。
李善长与朱元璋同为安徽人,两人是老乡。事实上,朱元璋身边的很多重要人物都来自安徽,久而久之,这些老乡形成了一个团体,被称为“淮西集团”。这个团体的成员和朱元璋的关系非常密切,彼此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信任。而相比之下,刘伯温虽然才智过人,但他来自浙江,距离朱元璋的故乡较远,因此两人的关系相对较为一般。
最后,两人对朱元璋的贡献也有所不同。
虽然李善长和刘伯温都为朱元璋贡献了不少智慧与谋略,但李善长在早期便参与了许多关键的决策,尤其是在建立大明的初期,李善长的支持对朱元璋至关重要。而刘伯温虽然在大明建立后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统一全国后的治理和战略规划方面,但他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长远的宏大构思上。
综上所述,李善长比刘伯温更早、更亲密地与朱元璋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李善长在关键时刻对朱元璋的帮助也更加直接和重要。这也是李善长能够被封为韩国公,而刘伯温只是诚意伯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