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深知士族的重要性,为了稳固江山,他特别优待宗室成员,尤其是自己的儿子和长辈。司马亮,司马懿的第四子,司马师、司马昭的亲弟弟,也是司马炎的叔父,权势显赫,但他后来也成为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司马家的荣耀与西晋王爵
司马家素有“刷声名”的传统,年轻的司马亮以才干和清正著称,借着父亲司马懿的影响力,他迅速升迁,历任散骑侍郎、东中郎将,先封万岁亭侯,后进爵为广阳乡侯。甘露二年(257),淮南的诸葛诞起兵反叛,司马昭、司马亮率军征讨。虽然最终平叛成功,但司马亮未能立下战功,反因出兵失利被免职。
不过,司马家在朝中势力强大,司马昭为壮大阵营,又让司马亮出任校左将军、散骑常侍,并监豫州诸军事。咸熙二年(265),司马炎继承相国之位后,逼迫曹魏皇帝曹奂禅让,登基称帝,建立西晋。为巩固宗室权力,司马炎大肆封爵,司马亮也被封为诸侯王,手握封地、军权和税收,同时拥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二、秦凉之乱与司马亮的处理
泰始六年(270),秦州刺史胡烈与鲜卑交战,西北边境爆发九年的“秦凉之变”。胡烈向司马亮求援,但司马亮派出的刘旂、敬琰因顾忌敌方势力而迟迟不进,导致鲜卑势力迅速壮大。西晋九年间失去多名将领和数万部队,也影响了司马炎讨伐东吴的计划。
司马亮自知难逃责任,上奏自担罪责,并请求免去刘旂的死罪,但司马炎仍重罚两人,并免去司马亮官职。后来司马炎又任命司马亮为抚军将军,以假节都督诸军事,接收吴将步阐投降,并因功加侍中之服。
司马亮还将自己的四千一百户食邑赠与母亲伏太妃,以庆祝其康复,兄弟三人为母持节鼓吹,司马炎见状感叹其富贵。尽管军事才能有限,司马亮因为体恤部下、孝敬母亲而获得司马炎青睐,被留在京中,历任卫将军、侍中、宗师,负责监察宗室族人。
三、权力升迁与政治漩涡
司马亮改封汝南王后,又都督豫州诸军事,但司马炎担心其军事实力不足以支撑伐吴计划,将他召回朝廷。回朝后,司马亮升任侍中、抚军大将军、后军将军、太尉、录尚书事,兼任太子太傅,是司马炎为储君司马衷留下的有力后盾。
司马衷年幼无能,司马炎担心自己驾崩后江山不保,刻意提拔宗室巩固权力。但灭吴后,司马炎沉溺享乐,朝政多由岳父杨骏掌控,司马亮因此受到排挤。司马炎只得将他外放以保安全。
杨骏趁司马炎病重之机排除异己,掌控朝政,但朝中大臣都期待司马亮能出面主持大局。然而,司马亮此时避开朝廷,星夜赶赴许昌,并见死不救杨骏,却与晋武帝第五子司马玮发生矛盾,甚至试图打压司马玮。杨骏死后,司马亮与帝师卫瓘共同辅政,但忌惮司马玮,提出让诸王回封国,这使司马玮加深怨恨。皇后贾南风为了清除阻挡权力的人,联手司马玮,最终导致两位重臣被杀。
司马亮的一生,既显示了司马氏宗室的荣耀与权势,也暴露出内部矛盾和权力斗争,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西晋政局动荡和灭亡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