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曾是三镇节度使,深得唐玄宗的宠爱,然而最终走上了反叛的道路。尽管朝廷最终战胜了他,但却留下了许多无法弥补的后遗症。然而,在安禄山之前,其实有一位更加出色的人物,他不仅曾担任四镇节度使,还几乎掌握了大唐北方所有的军队。他就是被后人称为“盛唐第一猛将”的王忠嗣。如果王忠嗣选择反叛,可能带来的后果比安史之乱更加严重。因为,他在军事上的才能远远超过安禄山。那么,为什么这位曾掌控四镇的王忠嗣没有像安禄山那样起义造反呢?
实际上,王忠嗣虽然在朝廷中地位显赫,但他也面临了许多困境。当时,宰相李林甫对他十分忌惮,将他列入了自己的黑名单,甚至暗中施加压力,想让他“掉层皮”,不过幸好王忠嗣最终逃过一劫。然而,即使处于这种危险的境地,王忠嗣依旧没有反叛的念头。
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并不是所有拥有大权的将领都会像安禄山那样,在权力面前迷失自我,做出背叛的举动。安禄山能获得三镇节度使的职位,获得皇帝的宠信,事实上并不是因为他多么擅长打仗,而是凭借巴结和贿赂一步步上位。他本身是粟特族,虽然不是异族,但他的背景和性格注定了他不可能忠诚于大唐。
而王忠嗣的情况就不同了。王忠嗣原名王训,他的父亲是唐朝的名将,屡次立下战功,最终壮烈牺牲。唐玄宗深感惋惜,于是收养了王训的儿子,并将他改名为“忠嗣”。可以说,王忠嗣是唐玄宗亲自养大的,他与当时的太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关系也非常好。
长大后的王忠嗣继承了父亲的武将之路,深得唐玄宗的宠爱。他先后担任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的重职,还被封为清源县公。王忠嗣佩戴着四种将印,掌控着大唐北方的数百万兵力,控制着重要的军事重镇。可以说,唐朝自建国以来,尚未出现过如此大权在握的将领。
总的来说,王忠嗣之所以没有选择反叛,是因为他与唐玄宗之间深厚的关系、他的忠诚以及他对大唐的责任感。虽然他拥有足够的军力和影响力,足以挑战帝位,但他的性格和背景使得他最终选择了忠诚于国家,而不是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