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发生在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公元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的一场大规模内乱,由原为唐朝将领的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分水岭。这场战争造成了大量人口伤亡和国力削弱,因为两位主要起义者姓安、姓史,故史称“安史之乱”,又因事发于天宝年间,也常被称为“天宝之乱”。
起初,叛军气势强劲,连克要地,一度攻入长安,占据上风。但乱局中两位首领最终都落得被亲子弑杀的下场,彻底削弱了叛军力量。下面分别说说两人的来历与结局。
安禄山出身西域,母亲阿史德氏改嫁入安氏,因此改姓安,通晓多种西域语言。他早年投奔幽州都督张守珪,因勇武作战有功,逐步升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并被封为东平郡王,掌握了东北重兵。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攻势迅猛,一度占领长安。可在占领长安后身体多病,性情变得暴躁好刑,甚至鞭打朝臣,造成内部恐惧与不满。一次他鞭打重臣严庄后,严庄与安禄山营内的阉人合谋,借机在安禄山营帐中将其刺杀,并宣称安禄山将位传于长子安庆绪。安庆绪继位后沉溺荒宴,政治粗疏,战局日益恶化,最终被部将史思明所杀,安庆绪身亡,叛乱指挥体系进一步瓦解。
史思明同样出身西域,早年屡建战功,最初也跟随安禄山活动并担任要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曾在河北活动并一度败退,后又暂时降唐廷,获河北节度使的任命,但与朝廷和肃宗的关系紧张,随后再次起兵。史思明性情多疑、手段残酷,动辄株连九族,使部下人心不稳。乾元二年(759年),他解围邺城,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建都范阳,改年号。随后史思明对长子史朝义并不信任,偏爱幼子史朝清,曾有立嫡的意图并多次威逼长子。由于其猜忌与残暴,部下怨恨深重。到上元二年(761年),在鹿桥驿一带,史朝义在部将的游说与胁迫下,最终与部下行动,史思明因此遭到弑杀,叛军首领内部的杀戮也加速了叛乱的瓦解。
总体来看,安史之乱之所以由盛转衰,既有唐朝外援与内部反击的因素,也与起义军自身的内耗、首领暴虐与猜忌密切相关。两位主帅被子嗣所杀,不仅反映了个人权力斗争的残酷,也从侧面说明了乱中统治结构的脆弱,最终加速了叛乱的灭亡与唐朝国势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