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的北伐,通常被称为“九伐中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多次发动的北伐战争,目标是攻打曹魏。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任命姜维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镇西大将军、卫将军等职务。基于这些职务,姜维展开了约十次的北伐行动,继续实施诸葛亮生前的“攻势防御”战略,即通过不断出击和骚扰,迫使魏国无法集中兵力来攻击蜀汉。
然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却对姜维的北伐持反对态度。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诸葛瞻的背景
诸葛瞻出生于公元227年,那时诸葛亮已经46岁。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武乡侯。作为刘禅朝中的一员重要人物,诸葛瞻因父亲的功勋而受到厚待。公元243年,17岁的诸葛瞻迎娶了蜀汉的公主,并被封为骑都尉。随后,他在朝廷中逐步晋升,担任了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等职务。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出色,这使得他在蜀汉社会中广受欢迎。许多人称赞他才思敏捷,甚至在朝廷颁布好的政令时,百姓也常误以为是他提议的。
二、姜维北伐的失败与诸葛瞻的反对
公元261年,诸葛瞻晋升为卫将军,并与董厥共同掌管朝政。然而,姜维在北伐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甚至在一次北伐中被曹魏的大将邓艾击败。姜维撤退后,诸葛瞻明确表达了反对北伐的意见,甚至上奏刘禅建议将姜维调任益州刺史,削弱姜维的兵权。这表明,姜维北伐失败是诸葛瞻反对的一个直接原因。
姜维的北伐频繁但收效甚微。虽然他有一些胜利,但总体来看,并未为蜀汉打开新的疆域,也未能对魏国造成大的打击。与此对比,诸葛亮在北伐期间不仅斩杀了魏国将领王双、张郃,还成功夺取了武都和阴平等魏国的领土。姜维若能取得类似的胜果,或许能改变朝廷对他的看法。然而,由于蜀汉与魏国的实力差距,姜维的北伐注定是一场艰难的行动。
三、频繁北伐与国力消耗
姜维的北伐行动频繁,有时甚至每年一次。相比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姜维的北伐次数几乎是两倍。每次北伐都需要调集大量兵力和粮草,这无疑消耗了蜀汉的国力。特别是在蒋琬和费祎这两位宰相去世后,姜维缺乏足够的治国能力,频繁的北伐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较大负担。
除了诸葛瞻,蜀汉的其他官员和士族也对姜维的北伐提出反对。例如,益州士族谯周就曾因蜀汉长期与魏国交战而批评这种做法,认为战争让百姓苦不堪言。在公元257年,谯周与尚书令陈祗发生激烈辩论,并在退朝后写下《仇国论》。从这些反应来看,姜维的北伐不仅在军事上受到挑战,也在蜀汉社会内部引发了较大的反对声音。
四、诸葛瞻的立场与理解
最后,诸葛瞻并未亲历过诸葛亮的北伐行动,也没有感受到“攻势防御”战略的实际效果。由于能力有限,他只能看到北伐行动的消极影响,未能认识到这种战术对于蜀汉的战略意义。自关羽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蜀汉只剩下益州这一块土地。如果单纯防守,蜀汉与曹魏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实际上是通过不断骚扰魏国,打乱其正常发展进程,给魏国施加压力。虽然蜀汉的实力远不如魏国,但这种“攻势防御”策略让蜀军在短期内维持了强大的战斗力,并有效延缓了魏国的进攻。
总的来说,姜维北伐虽然屡次失败,但在蜀汉后期,这一战略也为蜀汉保持了生存空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让曹魏感受到了压力。尽管诸葛瞻等人反对北伐,但姜维的坚持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