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间,张廷玉,这位曾任保和殿大学士和首席军机大臣的老臣,经历了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迎来了自己不幸的结局——家产被查抄。这一切的起因,源于他多次请求乾隆皇帝兑现一个承诺:在他死后,能配享太庙。所谓“配享太庙”,是清朝时期文臣武将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意味着能够与皇帝一起享受祭祀祖先的待遇,成为朝廷崇敬的历史人物。
张廷玉在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他是唯一一位作为文臣获得配享太庙的荣誉,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这一荣誉的汉族官员。历史上,只有极少数人物才能获得这样的待遇,像唐代的大将秦琼、程咬金那样的名将,虽有诸多荣耀,却无法享受此殊荣。唐朝配享太庙的名额极为有限,仅有45人,其中只有7位能够被追封到唐太宗李世民的庙中,而其中包括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要人物。即便是如徐世勣、尉迟敬德等人,也没能进入这个名单。
配享太庙的制度已经延续了很久,标准也非常严格。即便是三国时期,曹操的庙庭配享名单也充满了争议。如果曹操在地下知道这些事,可能会气得从他的画像里跳出来,直接质问当时的朝廷,为何一些并不配得上这一荣誉的人被列入了名单。
曹操庙庭的配享名单起初是比较合理的,魏明帝曹睿在继位后,于公元233年首先将大将军夏侯惇、大司马曹仁和车骑将军程昱三人列入庙庭,这些人无疑是曹操重要的支持者。然而,问题在于,曹丕在其父曹操去世后,直到曹睿即位才开始为曹操建宗庙。在曹睿接任后,配享名单才逐渐被扩充,许多当时的将领和重臣陆续被列入,如夏侯尚、曹真、曹休等人也都进入了庙庭。
随着时间的推移,名单开始出现一些不合常理的变化。公元243年,曹芳接任后,又把一批新的功臣加入了配享名单,其中包括许多当时已经去世的名将如张郃、典韦等人。值得一提的是,典韦的军衔最低,但仍被列入,原因是他的勇猛和忠诚,这让他在曹操阵营中拥有一席之地。
然而,最具争议的加入者,是司马懿。司马懿的地位之所以受到质疑,主要是因为他与曹操家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在曹操去世时,司马懿并非最受欢迎的人选。历史记载显示,曹操对司马懿的评价并不高,认为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将领,甚至在曹丕即位时,曾警告他,“司马懿这小子靠不住,将来一定会给曹家带来大麻烦”。但是,正因为曹操和曹丕未能及时处理司马懿的势力,最终导致了司马懿及其家族的崛起,并最终夺取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入祀曹操庙庭的安排,实际上体现了历史上许多令人无奈的权力斗争。虽然曹操可能根本不希望司马懿成为配享太庙的一员,但由于司马懿在魏国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和他强大的政治手腕,最终他还是位列其中。这使得曹魏的功臣名单变得混乱,许多人开始质疑其合理性。
如果曹操当年能够亲自决定配享名单,他无疑会将司马懿排除在外,同时也可能会希望其他更有功的文官,如荀彧,能与自己共享这一荣誉。荀彧作为曹操的重要谋士,其与曹操的关系密切,若曹操有机会,他必定会希望与荀彧共谈往事。
除了荀彧,曹操可能还会希望刘备和孙权这样的敌人以臣子的身份入祀,这样不仅可以显示曹家政权的稳固,也意味着曹操成功征服了这两位生死对头。假如刘备和孙权都能被追封,那无疑意味着曹操的政治胜利和历史地位的巩固。
综上所述,张廷玉的坚持与曹操庙庭的配享名额一样,体现了那个时代权力、荣誉与政治博弈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