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在十五岁时被母亲拧着耳朵送去读书,拜了当地一位有名的学者卢植为师。对于没有读过很多书的朋友,可能会好奇,卢植到底是谁?别着急,接下来我们一探究竟。提到卢植,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老师——经学大师马融(注意,不是孔融)。马融的弟子可多了,甚至有上千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郑玄,他被后人誉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并且拜在马融门下。尽管马融弟子众多,但他非常严厉,甚至郑玄在卢植门下学习时,也三年内没有见到过马融本人,学习内容全由高年级的弟子代为传授。三年后,郑玄才有机会亲自接受马融的教导。可以看出,马融不仅学识渊博,做事也有自己的架子。相比之下,刘备的老师卢植似乎要幸运些,他不光是马融的亲传弟子,还被认为是马融门下的佼佼者。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今天的学校作类比,卢植可能就是人大附中或者北京四中的那类名校老师。 即便刘备天资普通,学习不算用功,但能常年在这样学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浸染,也不会差到哪里。虽然刘备没有参加过“茂才”和“贤良方正”的选拔,也没有游学过太学,但根据历史学者的分析,刘备应当具备高中水平。评委们一致认为,刘备在重要的政治决策上,比如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问题上,能坚持正确立场,但在个人行为上,常喜欢结交朋友、搞团伙活动,存在不太健康的倾向。总体来说,他的思想品德考试可以勉强过关。
在学习上,刘备兴趣广泛,尤其喜爱文体活动,也关注时事政治,但有严重的偏科现象,尤其是文化课成绩较差。上课时,他也经常有小动作,甚至会趁老师不注意抄袭同学的答案,导致眼睛有些斜视,史书中形容他“顾自见其耳”。最终,他顺利通过了高中会考,虽然高考成绩按目前的标准来看,应该大致相当于大专的水平,但因为种种原因,刘备选择了辍学。 至于刘备辍学的原因,有两种主流的解释。一种是家境贫困,另一种则是刘备本身对学业兴趣不大,主动放弃了学业。 再看曹操,他的家庭条件较好,学习环境也非常优越。虽然和刘备一样,曹操也曾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对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不感兴趣,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曹操的家庭教育背景,尤其是他的父亲曹嵩,相对开明,因此曹操的成长环境非常理想。虽然曹操对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太感冒,但他的成绩却一直不错。加上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中,曹操广泛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发展。曹操不仅擅长草书、围棋,还特别喜欢军事、文学和音乐,在医学上也有相当的研究。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曹操的老师是谁,但从曹操的学问来看,他的学术思想显然不同于当时盛行的“独尊儒术”儒学传统。因此,曹操的教育背景显然有其独特性,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主流社会并不接受他的一些思想,导致他对自己的师承三缄其口,成为一个谜。曹操曾经因为孝顺被举为孝廉,后来又因为能明古学而被任命为议郎,这显示出他是有相当学术背景的。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审核,曹操应当拥有本硕连读的学历,但由于未能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未能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只获得了学士学位。 总的来说,曹操的学术能力毋庸置疑,但关于他的详细学术经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为人知。三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许邵曾对曹操有过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或许可以作为对曹操学术与政治生涯的最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