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许多人熟知的经典书籍,但很少有人关注过《吴子兵法》。这本书的作者是吴起,他是一位非常能打的军事天才。据史料记载,吴起在与各个诸侯的76场战斗中,赢得了64场。因为他的军事才能,他常常与兵圣孙武一起被提到,因此有了“孙吴”并称的说法。那么,既然吴起如此出色,为什么他没有被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呢?
一、时代不同
首先,吴起生活的时期与战国四大名将的时代有所不同。吴起出生在春秋末期,活跃在战国初期。而“战国四大名将”所指的,正是战国中后期那些最为杰出的将领。因此,吴起的生卒年份与这些名将的时间并不重合,不能算作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根据历史学者的不同观点,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也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分界线是公元前476年,这一时期华夏社会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也有人认为,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才是更准确的分界线,这象征着春秋时期的鲁国衰败与周朝制度的崩溃,预示着七国争霸的新时代开始。
二、信念与品格的差异
此外,吴起之所以没有被列为战国四大名将,另一个原因是他的个人信念与品格。吴起虽然能力出众,但他追求权力的方式与传统的中华价值观相冲突。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甚至不惜背叛忠良、压榨百姓。吴起的这些行为使得他的个人形象与“战国四大名将”这一崇高的称号不太契合。
吴起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成长过程中过得相当优渥。然而,在成年后,他通过人脉进入官场时却屡屡碰壁,甚至为了获得官职散尽家财。由于这一点,他常常被周围人嘲笑。愤怒之下,吴起失去理智,用刀杀死了30多位曾经取笑他的人。这样的暴力行为,为他日后的声誉埋下了隐患。
在孝道上,吴起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传闻他在跟随孔子弟子曹参学习时,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竟然没有返回家中守孝,这让曹参十分失望,最终断绝了与他的师生关系。吴起的做法无疑违背了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
更令人震惊的是,吴起为了权力而毫不犹豫地做出极端行为。公元前412年,齐国出兵攻打鲁国,鲁穆公欲任命吴起为将军,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他担心吴起的立场受到影响。吴起为了证明自己忠诚,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之后,他得到了鲁穆公的任命,率军与齐国作战。然而,鲁穆公发现吴起为了名利连亲人都能杀害,认为他不能长久依赖,于是把他罢免了。
在鲁国失意之后,吴起愤而投奔魏国。魏王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任命他为将军。但魏王去世后,吴起与公叔挫的争斗使得他未能成功成为魏国的相国。于是,他再度投奔楚国。因为吴起在不同国家间频繁更换阵营,也有史学家批评他为“三姓家奴”,这种评价无疑影响了他在历史中的形象。
综上所述,虽然吴起在军事上拥有显赫的战绩,但他复杂的个人信仰和道德观念,使得他未能进入战国四大名将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