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082字 | 阅读需6分钟
魏晋时期的“清谈领袖”众多,做到尚书令的乐广就是其中之一。他名气最大的一件事儿,就是发明了“杯弓蛇影”这一成语,《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二五》就讲了他的一个故事:
乐令女适大将军成都王颖。王兄长沙王执权于洛,遂构兵相图。长沙王亲近小人,远外君子,凡在朝者,人怀危惧。乐令既允朝望,加有婚亲,群小谗于长沙。长沙尝问乐令,乐令神色自若,徐答曰:“岂以五男易一女?”由是释然,无复疑虑。
尚书令乐广的女儿嫁给了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的兄长长沙王司马乂(yì)在洛阳执掌朝政,于是司马颖就起兵图谋他的地位。司马乂平时亲近小人,疏远君子,所有的朝臣心里都感到不安和恐惧。乐广在朝廷中很有威望,又加上跟司马颖又有姻亲关系,有很多小人就在司马乂面前说他坏话。司马乂责问乐广,乐广神色自然,从容地回答:“难道我会用五个儿子换一个女儿吗?”听到此话,司马乂就放心了,不再怀疑他。
“四儿子一个女儿”(AI绘图)
西晋的“八王之乱”确实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个“司马”你方唱罢我登场,让历史爱好者们头疼不已,当时的大臣们,无论水平高低,都只是依附于某一个王的棋子。出生于南阳郡淯阳县(治今河南南阳市宛城区瓦店镇)的乐广,字彦辅。他的父亲乐方曾任曹魏征西将军夏侯玄的参军,乐广也被夏侯玄夸为“神姿朗彻”,日后将有大出息。
可惜的是乐方早逝,夏侯玄也在后来与司马师的夺权中被杀,乐广也成了没人管的孩子。他寄居在山阳郡(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一带),刻苦学习,锻炼起了温雅少言但明于事理的性格。大一点了就和裴楷一起从早到晚清谈,互相钦佩,实际上就是那时候士人常干的互相吹捧。
描绘魏晋名士的画作
一来二去,乐广的名气就起来了,被时任荆州刺史、“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所发掘,举其为秀才,后来又被太尉贾充辟为掾(yuàn)属,又调任太子舍人。当时的朝中重臣卫瓘、王衍等人,见到乐广后把他夸的都没边了:
尚书令卫瓘,朝之耆旧,逮与魏正始中诸名士谈论,见广而奇之,曰:“自昔诸贤既没,常恐微言将绝,而今乃复闻斯言于君矣。” 命诸子造焉,曰:“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王衍自言:“与人语甚简至,及见广,便觉己之烦。”
《晋书四十三 列传第十三 乐广》
就是说卫瓘夸乐广微言大义如古代诸贤在世,做人如水中镜面和玉石一样的光彩,还让自己的儿子都学他;王衍则说本来觉得自己说话已经很简练了,但在乐广这儿还觉得啰嗦。可见乐广这个人言谈举止得高到什么地步。
央视版《三国演义》霍尔查饰演的卫瓘
不过,以上这些《晋书》里对他的吹捧,可以认为是魏晋时期的“恶习”。因为乐广后来出补元城县令,又入朝任中书侍郎,调任太子中庶子、侍中、河南尹,当了这么多官,《晋书》却记载他在当时没有什么功绩和声誉,后来人们怀念他,多半是因为时代的滤镜。
乐广从政的时间,应该大部分处在惠帝元康年间(291-299年),这还只是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皇后贾南风先利用司马玮诛杀杨骏,灭其三族,又利用司马玮杀司马亮与卫瓘,后又诛杀司马玮,成为了真正的“大女主”。
贾南风于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废太子司马遹(yù),关押在金墉城(今汉魏洛阳故城西北角),很多同情太子的大臣都被关到了河南这里,乐广利用“职务之便”把这些人都放走了,也因此得到了美誉。
现代影视作品里塑造的贾南风往往偏丑
自认为自己是“大女主”的贾南风不知道自己废黜然后又杀害太子,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司马懿第九子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王司马冏发动政变,废杀贾南风,拉开了八王之乱真正残酷的新阶段。后司马伦自立为帝,被诸王共同讨伐,齐王司马冏掌权。
司马冏因为大封亲信,又被诸王讨伐,司马乂后来暂时控制洛阳(302—304年),又遭到了成都王司马颖等人的挑战。此时乐广接替王戎任尚书令,上面《世说新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阶段。乐广虽然躲过一劫,但还是因为忧愁,死于惠帝永安元年(304年)正月初八
虽然乐广的文集没能保留到今天,但是他的多个故事流传到了今日。比如著名的“杯弓蛇影”,说乐广曾经有一位密友很久不来,乐广就问他为什么,友人回答说是因为之前来你家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害怕,喝完后就得了重病。当时,乐广家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问朋友看到了什么,友人回答说又看到蛇了。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友人因为疑惑解开而病就好了。
杯弓蛇影(AI绘图)
杯弓蛇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疑惑要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解答,不要自己吓自己。然而乐广实际上最终还是自己把自己吓死了,可见魏晋时期的清淡名士们讲大道理有的一手,但用在自己身上,就放不开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