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为了提高战犯们的改造积极性,中央决定组织关押在功德林的国民党高级战犯外出参观,让他们亲眼见识一下新中国的繁荣景象。这次参观对于长期被关押的战犯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他们终于可以走出监狱,看看外面的世界。与此同时,这次经历也让他们见识到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悄悄改变了他们的思想。
当载着战犯们的火车缓缓驶过武汉长江大桥时,这些曾经的国民党高官们纷纷露出惊讶的表情。尤其是黄维,这位在功德林里以“又臭又硬”著称的战犯,也不得不承认:共产党确实了不起。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见证了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从1955年9月开始建设,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工程不仅是我国桥梁史的里程碑,更是清朝和民国政府多年未能完成的梦想。
早在清朝时期,张之洞就曾提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计划,但由于资金短缺,最终未能实现。随后,无论是清朝末年,还是民国时期,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计划多次被提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付诸实践。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李文骥等人的建议下,这一计划才得以实施。1955年9月,工程正式动工,历时两年便竣工通车。相比于前人未能完成的夙愿,黄维看着眼前这座巍然屹立的大桥,心中不禁为新中国的成就感到震撼。
然而,尽管黄维表面上对新中国的成就表示佩服,他的思想依然十分顽固。在功德林中,除了少数像文强因个人原因抗拒改造外,黄维是最为抗拒的战犯之一。即使是那些曾经双手沾满革命烈士鲜血的军统特务们,都能装作改过自新,至少在表面上装出悔过的样子,黄维却从不掩饰自己的反感,他不仅抵触改造,还时常嘲笑那些愿意接受改造的战犯。
黄维的抵触情绪部分源于他自己身上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刚被关押时,黄维患有多种严重疾病,甚至一度生命垂危。然而,党和政府并没有抛弃他,而是通过细心的治疗和照顾,帮助他恢复了健康。尽管当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黄维依然能够每天吃到牛奶、鸡蛋和猪肉等营养食品,甚至这些都被定量供应,完全满足了他的营养需求。
相比之下,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们,为了节约开支,生活过得非常简朴。举个例子,周总理的午餐通常是简单的棒子面窝头和白萝卜条,而晚餐则可能只是几个包子、一碗面条或一小碗馄饨。毛主席曾宴请溥仪等人时,桌上的菜肴也不过是些家常小菜,如辣椒、苦瓜、豆豉等。溥仪看见这一幕后,深感羞愧。
尽管黄维享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特殊照顾,他却一直认为这一切是“共产党收买人心”的手段。直到晚年,他才对自己当初的想法感到羞愧。在回忆录中,黄维承认自己曾经对战犯管理所充满抵触,经常说些挑衅的话或做些挑衅的举动,并且被认为是最顽固的战犯。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维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975年,他作为最后一批被特赦的战犯走出监狱。当时,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来迎接他,一家人终于团聚。此时,黄维才真正对共产党心悦诚服。他深知,这些年国家不仅没有放弃对他的改造,而且一直关心着他的家人。在回忆录中,他写道:“中国共产党对我宽大再宽大,我感激人民,感谢共产党和政府给予我政治和生活上的照顾,我愿意与全国人民一起,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