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古代用来评价已故高位人物的一种方式,依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褒奖或贬低的文字。根据《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谥号“刚”用来赞扬那些坚毅果敢、勇敢有力的武将。比如“刚侯”,就是用来褒奖那些强毅果敢、表现卓越的武将。那么,在三国时期,除了张辽,还有哪些武将被追谥为“刚侯”呢? 一、张辽 张辽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武将,早期他曾跟随丁原、何进、董卓和吕布等人,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起伏。吕布败亡后,张辽归属曹操,并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 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合肥之战中,张辽带领800名精兵,成功突袭东吴的十万大军,并一路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让吴军大乱。当东吴撤军时,张辽带领追兵大败吴将甘宁、凌统等,差点活捉孙权。此役之后,张辽的名声响彻江东,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张辽止啼”这一典故,至今流传千古。 黄初元年(220年),张辽被封为晋阳侯,尽管因病身体状况不佳,依然让孙权忌惮不已。黄初三年(222年),他抱病击败吴将吕范。同年,张辽因病去世,最终被追谥为“刚侯”。
二、苏则 苏则(?-223年),字文师,扶风人。他年轻时因学识和品行优秀,被推举为孝廉和茂才,后来被任命为安定郡、武都郡的太守,在地方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叛乱爆发,苏则果敢地参与镇压,并最终平定了河西的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曹丕即位后,封苏则为护羌校尉,并赐爵关内侯。 苏则不仅在军中表现出色,后来的朝廷任职中也敢于直谏,不惧权势,甚至让曹丕都感到忌惮。黄初四年(223年),苏则被左迁为东平相,在途中去世。由于他一生刚毅果敢,最终被追谥为“刚侯”。 三、李通 李通(168年-209年),字文达,江夏人。年轻时,他以游侠著名,并曾谋杀过周直。后来,李通投奔曹操,为曹操提供了不少兵力,逐渐升职。 在官渡之战期间,曹操和袁绍展开激战,刘表派使者劝李通投降袁绍,但李通坚守曹操阵营,成功守住了阳安郡,为曹操最终击败袁绍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209年,李通在南郡之战期间,率军支援曹仁,但途中病逝。曹操为表彰李通的功绩,将其追谥为“刚侯”,这也符合“追补前过曰刚”的解释,表明李通早年所犯过错,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改过自新。 四、黄忠 黄忠(?-220年),字汉升,南阳人。黄忠早年效力于刘表,后来投降刘备,并参与了益州之战。 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定军山之战中,黄忠凭借其老练的武艺,成功斩杀了曹操的名将夏侯渊,立下了大功,因此被封为征西将军。 黄忠的勇敢和忠诚让他在三国时期成为备受尊敬的武将,尽管他晚年才加入刘备阵营,但其战功仍不容忽视。 这四位武将都因其坚毅果敢的品质,被追谥为“刚侯”,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