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位于梅江、汀江和梅潭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曾有“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之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革命时期,“八一”起义军曾在三河坝英勇作战,为革命保留了火种。正如人们所说:“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三河坝的历史背景 三河坝一直以来都是战略重地,尤其是在1927年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决定在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地发动秋收起义。为了支持南昌起义的进军,中央派遣张太雷到广东成立中共广东省委,负责在东江地区接应南昌起义军。自此,从8月下旬起,粤东各县在南昌起义军到来之前就纷纷发起武装起义。 起义军的行动
1927年9月18日,南昌起义军在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人的领导下,突破福建进入广东大埔。起义军决定在大埔三河坝驻守,其中朱德带领约3000人留下防守,而主力部队则随即沿着水陆两路进军潮汕地区。 朱德的部队主要任务是牵制敌人,阻止他们追击主力部队,为主力顺利进入潮汕提供掩护。 三河坝战役的激烈进展 10月1日,三河坝的战斗爆发。起义军与敌军展开了惨烈的激战,经过东江工农军的协同作战,成功地多次稳住阵地。中午时,朱德在竹林中召集军官布置战略,并强调:“一定要坚守三河坝,牵制敌人,确保主力在潮汕的战斗顺利进行。”敌人不甘失败,集中大炮和重机枪,隔江猛烈轰击起义军阵地。战斗激烈进行到黄昏,敌人又组织了20多艘敌船试图强渡江面。朱德下令“半渡而击”,起义军集中火力,成功将敌船击沉。夜间,敌人再次企图渡江,起义军依旧坚守阵地,将敌人击退。下半夜,敌军中的部分士兵成功登岸,但在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的带领下,起义军猛攻,最终全歼上岸的300余名敌军。 战斗的残酷与撤退10月2日,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再次发起猛烈进攻,试图渡江。尽管起义军英勇反击,部分敌人已经成功渡过江,战局开始变得严峻。七十三团及时作战,成功消灭了部分登岸敌军。此时,另一部分敌人则从下游渡过,因敌众我寡,未能完全驱逐敌人,双方陷入僵持。 10月3日,战斗进一步升级,七十五团在孙一中指挥下,顽强抗敌。蔡晴川指挥下的第三营坚守笔枝尾山顶阵地,弹药耗尽后,战士们与敌展开肉搏,最终蔡晴川和全营战士壮烈牺牲。 敌军开始形成三面包围,起义军在三天三夜的血战中,弹药告急,支援困难,局势变得极为危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指挥部决定实施“次第掩护,逐步撤退”的战略。至10月4日清晨,部分部队才完成撤离。 撤退与战略调整 撤离后的起义军在朱德的指挥下,突破敌军包围,辗转来到饶平,并在10月5日驻扎在茂芝进行休整。这时,朱德从散落的起义军余部获悉,进军潮汕的主力部队已遭遇失败。由于无法与主力会合,朱德面临了革命前途和下一步行动的重大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