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这是一起至今没有真相的案件,也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答案,它才成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奇案”。至于这个真相到底是什么,当时的官员和百姓似乎并不关心,因为这件事情背后牵扯的更多的是政治斗争。
故事发生在1870年7月26日,那天,时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在江宁城的街头遭遇刺杀,瞬间震惊了整个城市。马新贻可不是一个普通官员,而是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权力巨大。如此一位权势显赫的官员居然会在街头被人刺死,着实令人难以置信。
事发当天,马新贻刚刚在校场巡视完兵员,正准备返回总督衙门,身边簇拥着一群护卫。街道两侧的百姓也很多,突然有一个人冲出来跪在马新贻面前,手中举着一封书信,口音明显带着山东菏泽的地方味,他高喊着“大帅!”这一喊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紧接着,又有一人跪在了马新贻的面前,喊道:“大帅伸冤!”马新贻还没反应过来,突然,后者猛地跳起来,从怀中抽出匕首,刺向马新贻的胸口。马新贻发出一声惨叫,倒地不起。
现场一片混乱,护卫们顿时失去了控制。而令人震惊的是,刺客居然没有趁机逃跑,反而站在原地大声喊道:“刺客就是我张文祥,一人做事一人当。没有同伙,不要乱抓人。我做完了,可以和你们走。”在他自称为刺客的同时,他仰天大笑,毫不畏惧地被押回了官府接受审问。
审问过程中,张文祥声称自己是为“天下人除害”,要清除一位“恶贼”。然而,马新贻并没有恶名,相反,他的官声一直很不错,属于清朝官场中的一位能臣。他与李鸿章同年进士,因个人能力出众,从合肥知县一路晋升为两江总督,并协助清廷平定了太平军和捻军的叛乱,深受百姓爱戴。因此,大家对张文祥所谓的“除恶”说法产生了疑虑。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马新贻似乎早有预感到自己会遭遇不测。早在1868年,也就是两江总督曾国藩被调任北方直隶总督时,马新贻被任命为新一任的两江总督。接任之前,他曾前往京城朝见慈禧,并当面请示她该如何行事。朝见之后,马新贻神色异常,汗流浃背,甚至连朝服都湿透了。据说他心中感到极大的恐惧,并且在离开京城时对两位哥哥交代:“我此去祸福难料,如果出了什么事,你们千万不要去京城告状,要忍耐,才能自保。”
马新贻的恐惧并非无端。那时,慈禧要求他密查太平天国的金银财宝下落,因为自从1864年湘军攻占天京,太平天国的财宝下落成谜,清廷怀疑湘军在此过程中掠夺了这些财富,并隐瞒了事实。此外,慈禧还让马新贻打压湘军在两江地区的影响力,然而湘军的势力一度非常强大,这让马新贻处于两难境地。
当时的湘军不仅在曾国藩的领导下,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而且湘军中还有很多人加入了哥老会,或与当地的民兵勾结,造成了许多混乱。马新贻因此成为了这些人的打击对象,也因此成了众多敌对势力的目标。
马新贻的死因最终通过调查浮出了水面。漕运总督张之万受命调查案件,得知刺客张文祥受海盗龙启云的指使而行刺,但在审问过程中,张文祥否认了这个说法,坚称自己单独行动。随着案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揭开:马新贻曾被怀疑与西北回王有联系,企图反清,这才引发了刺杀事件。更令人疑惑的是,张文祥怎会知道如此隐秘的情报,他又是如何得知马新贻当天会在校场?
审理过程中,曾国藩也被牵涉其中,慈禧甚至怀疑他与马新贻的死有某种联系,尽管没有确凿证据。最后,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案件结果依然模糊不清。慈禧决定让曾国藩重任两江总督,并要求他与刑部尚书郑敦谨共同重新审理此案。经过八个月的审理,曾国藩最后宣布:“此案就按初审处理吧。”这意味着案件的真相将永远悬而未决。
张文祥最终被凌迟处死,且他的心脏被挖出,放在马新贻的坟头供祭。至此,“刺马案”告一段落,但案件中众多未解之谜和其中的政治斗争,至今仍让人感到疑惑重重。
这就是“刺马案”的故事,也是在晚清政坛中一个充满了复杂背景和政治角力的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