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一些权臣为了巩固家族地位,需要在临终时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如果没有合适的儿子,他们往往会把权力交给弟弟。司马师和孙峻就是两个典型例子,他们都将大权传给了弟弟,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
首先来看司马师。司马师是晋宣帝司马懿和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他性格沉稳、才智出众。公元249年,司马师与父亲司马懿密谋高平陵之变,成功铲除了权臣曹爽,从此司马家掌握了曹魏大权。 司马师执掌朝政后,内部管理严谨,设立选官制度,任命贤才,整顿朝纲,让各部门各司其职;对外他也积极作战,在新城之战中击败了吴国将领诸葛恪的军队。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又平定毌丘俭、文钦的叛乱。回军途中,他因病去世,年仅48岁。临终时,他将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昭继位后继续稳固大权,逐步掌控朝政。甘露五年(260年),曹髦被杀,司马昭立曹奂为魏帝;景元四年(263年),他指挥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灭蜀汉,并受封晋公,次年晋王。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继位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可以说,司马师将权力传给司马昭,是一次成功的安排,为司马家族最终建立西晋打下了基础。再来看孙峻。孙峻生于219年,吴郡富春人,出身显赫家族,少年时就勇敢聪明。孙权临终时,将他与诸葛恪等人指定为托孤大臣。孙权去世后,孙峻辅佐孙亮即位,并逐渐掌握吴国大权,升任大将军,封富春侯。他在位期间大肆打压宗亲,废掉太子孙和及孙权子女,手段极为残酷。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征伐魏国时病逝,将权力交给堂弟孙綝。孙綝继承兵权后,进一步清除异己,掌握朝政,并最终废掉孙亮,立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后,孙綝被任命为丞相,掌管荆州。可惜,孙綝性格暴戾,与孙休矛盾加剧,最终被孙休抓杀,年仅28岁,并被从族谱中除名。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司马师将权力传给弟弟,家族最终得以稳固并建立晋朝;而孙峻则将权力交给弟弟,却导致家族迅速衰落,弟弟孙綝因暴戾和权力斗争而早逝,家族失势。这也体现了权力继承在三国时期的重要性以及成败的巨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