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皇帝在面对无法抗衡的文官集团时,选择通过宦官集团来平衡这种力量。而在清朝,虽然文官和宦官集团未曾成为主导势力,但却出现了另一种更严重的局面——军方势力(即勋贵功臣和武将集团)对政治的干涉,最终发展成了后宫干政、藩镇林立以及亲王争权。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是制度的奠基者。他出身贫寒,然而具有广阔的眼界,深知文武之道的平衡至关重要。尽管他极力培养文官集团,但始终没有压制武官集团,保持了两者之间的微妙平衡。他了解宋朝“以文御武”的教训,因此,即使文官集团得到重视,武官的地位始终没有被削弱太多。
然而,随着土木堡事变的发生,明朝的武官集团彻底崩溃。在保卫北京时,文官于谦的领导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他个人的英勇值得敬佩,但这也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武官的影响力完全被文官集团取代。从此,武官集团再也没有重新崛起,朱元璋创立的“以文制武”政策被“以文御武”所取代。明朝的政治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朝堂上的权力失衡,文官集团几乎完全主导了国家事务。这对皇帝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皇帝开始依赖宦官集团来抗衡文官的强势。
事实上,虽然明朝有不少权势滔天的宦官,但它们的力量始终没有足以动摇国家的根基。宦官集团的权威源自皇权本身,宦官们的高位由皇帝授予,甚至可以决定他们的生死。相比之下,文官集团在许多方面直接挑战了皇帝的权威,因此,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皇权与官僚权力之间的博弈。
转眼到清朝,清朝初期的勋贵功臣和武将集团像明朝的武官集团一样强大,且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皇帝需要依赖文官集团来治理国家。早在顺治帝时期,他便设立了由宦官领导的十二衙门来对抗强大的武将势力,然而随着顺治帝的去世,宦官集团迅速消失。
康熙帝时期,清朝的武将势力依旧庞大,皇帝甚至不得不依靠文官集团与武将斗争。比如,康熙通过设计谋杀鳌拜、平定三藩之乱,彻底清除汉人勋贵,确保满蒙勋贵掌握政权。可以说,在清朝,谁掌握了勋贵功臣和武将集团,谁就拥有真正的统治权力,像多尔衮、慈禧太后便是这类权力斗争的关键人物。
由于清朝的军方集团太过庞大,几乎没有任何其他势力能与之抗衡。因此,所有的重大政治斗争几乎都出现在军方集团内部,如多尔衮摄政、三藩之乱、八龙争斗等,这些冲突不仅给国家带来巨大的伤害,还严重动摇了社会的稳定。然而,清朝的这种军事力量也有其独特的优点,它为中国的广袤疆域提供了强大的战斗力和支撑。
综上所述,明清两朝的制度各有长短。在明朝,由于武官集团的崩溃,导致了文官集团的过度膨胀,形成了政权的不平衡;而在清朝,尽管军方集团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这种力量的过度膨胀也导致了政权的内部斗争。因此,无论是重视文官的治理模式,还是推崇军方的强大,均无法忽视其中潜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