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至今依然是一个谜,后人对它的了解极其有限。甚至除了当时的人,很可能再没有人进入过陵墓。关于陵墓的建造,有传言说,参与修建的人都被杀死了,那么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却能够详细描述陵墓的内部结构呢?
实际上,秦始皇陵的修建工作始于秦始皇时期,直到秦二世时才完工,历时长达39年。为了建造这个庞大的陵墓,动用了巨大的资源。根据资料显示,共有72万人参与了建造工作,最多时甚至有80万工人。传说中,这些工人最后都被活埋了,那么,是否真的有几十万人因此丧命呢?
虽然在陵墓封闭后,确实有数万人被活埋,但这些人并非全部是参与修建的工人。要知道,当时人口并不多,如果真有几十万人被活埋,秦朝的社会和国家将面临极大的影响。实际上,修建陵墓的工人并不全是普通百姓,也有一些官员和工匠参与其中。普通工人在完成基本建设后,通常会被派往抵抗起义军,许多人在战场上丧命。至于那些技术工匠,由于当时懂得技术的人非常少,部分工匠可能也被征入军队,但仍有一些幸存下来,将他们参与修建陵墓的经历传给了后代。
而负责完成陵墓最后收尾工作的,大多是一些工匠和官员。这些人负责布置陵墓内的机关、陷阱等,为了防止陵墓被盗或者保密,在陵墓封闭时将他们活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必须注意,如果秦二世将所有工匠都活埋,那谁来为他自己修建陵墓呢?因此,修建者全部被活埋的说法并不太可能。
至于司马迁如何能知道如此详细的陵墓信息,答案可能在于他广泛的走访和研究。在写《史记》之前,司马迁走访了许多地方,他的记录大部分来源于当时老人们的口述,而这些老人很可能是参与修建陵墓人的后代。此外,《史记》中还提到陵墓内有大量的水银,后来考古学家也确实在秦始皇陵中发现了大量水银,这证明了司马迁的描述是准确的。因此,传说中关于陵墓的秘密没有泄露给司马迁的说法并不成立。
古代建筑的设计通常需要图纸,尤其像秦始皇陵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设计师不可能仅凭想象就完成建造。陵墓不仅结构复杂,还设置了许多防盗机关,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进入陵墓的人如果触动机关,会遭到强弩射杀,还有其它复杂的陷阱。这样的设计需要详细的图纸规划,而这些图纸可能被保存在秦朝的中央政府中。秦朝灭亡后,这些资料可能被保存下来,到了汉朝成为了中央政府的藏书。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官员,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资料,再结合《秦记》和他自己的实地调查,才得以详细描述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
因此,今天我们了解到的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部分来源于司马迁的记载。尽管他并未亲自进入陵墓,但他通过别人口述的资料、参考古籍以及实地调查,描绘出了陵墓的结构,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这也让我们在感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同时,不禁也要铭记司马迁为历史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