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5年,曹操亲自率领十万大军向汉中进军,计划征服这个已被张鲁控制近三十年的战略重地。张鲁在谋士阎圃的建议下,表面上带兵向巴中地区做出抵抗,实际上是在为归顺曹操铺路。最终,张鲁顺利投降,汉中也随之落入曹操手中,但这片土地对蜀汉而言却如同臂膀一般重要。
到了公元217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等将领进攻汉中,揭开了刘备与曹操之间的巅峰对决。战争初期,蜀军屡遭失败,但黄忠在战场上斩杀了夏侯渊,为蜀军带来了转机。同时,赵云凭借“空城计”成功吓退曹军,导致其士气大跌。最终,刘备主动出击,曹操面对不断逼近的蜀军,无法忍受压力,不得不撤出汉中。
这场战役的背后,许多人认为刘备能成功夺取汉中,离不开赵云和黄忠的英勇表现。赵云破敌粮草,黄忠则杀敌立功,二人都为这场胜利贡献巨大。然而,也有观点认为,最重要的功臣是蜀汉的首席谋士法正。张鲁归降曹操后,法正向刘备分析了占领汉中的战略意义,认为一旦汉中落入手中,蜀军既可以向外扩张,也能坚守益州。因此,法正坚定支持刘备出兵攻打汉中,这一策划也得到了刘备的全力支持。
然而,最早提出攻占汉中战略的并非法正,而是黄权。黄权深知,失去汉中等同于割掉蜀地的“臂膀”,所以他建议刘备优先攻占汉中,并亲自负责指挥。黄权不仅擅长谋划,还具备指挥军队的能力,尽管他的名气不如法正响亮,但他的战略眼光、领导能力得到了刘备、诸葛亮、司马懿等人一致的钦佩。
黄权,原是巴西郡阆中县人,年轻时便凭借出众的才华闻名乡里。刘璋听闻他的名气后,亲自面试并任命他为主簿。在刘璋与张鲁的矛盾加剧时,黄权反对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因为他深知刘备的军事才能和雄心,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引狼入室。但刘璋未听黄权之言,最终将益州拱手送给了刘备,导致蜀汉在不久后吞并了益州。
公元214年,刘璋在张松的建议下邀请刘备入蜀,没过多久,刘备便开始了对益州的控制。黄权在刘璋投降后归顺刘备,并被任命为偏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黄权则担任治中从事,负责行政事务。
然而,黄权的忠言常常难以被采纳。公元221年,刘备因关羽之死决定报仇,发动了对东吴的战争。黄权劝刘备谨慎行事,指出吴军强大且蜀军后勤困难,一旦失败将面临绝境。然而,刘备仍然坚持出征,结果在吴军的强力反击下,蜀军大败,刘备不得不撤退。
在撤退过程中,黄权被调离江南,负责防守长江北岸。然而,蜀军的失败使得黄权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退路被吴军封锁,最终他只能选择投降曹魏。黄权的家人也因刘备的命令被吴军杀害,黄权自己在曹魏得到安置时,向曹丕坦言自己并非出于背叛,而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
刘备死后,曹丕对黄权重用,他被任命为益州刺史,迁往河南。司马懿曾试图通过黄权了解蜀汉的情况,但黄权巧妙回避,保护了蜀汉的秘密。尽管黄权多次易主,但他始终被视为忠诚的谋士,甚至在三国历史中,黄权被认为是难得的智勇兼备之人。
黄权的传奇故事展示了他作为一名战略家的深远眼光,也体现了他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中的智慧与忠诚。他的历史地位虽不如诸葛亮,但在蜀汉的兴衰中,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