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一位性格复杂的皇帝。他出身贫寒,却凭借智慧和勇气,从平民一步步登上皇位,实现了令人敬佩的逆袭。然而,他的残酷和多疑,也让他频繁诛杀功臣和能臣,这种行为对国家和江山并不利。朝中大臣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怕稍有不慎就会触怒皇帝,甚至丢掉性命。曾有一位大臣因直言反对朱元璋的做法而被下狱,幸亏他的姓氏最终救了他一命。
朱元璋出身低微,成为皇帝后时常担心自己的皇位不稳,也为自己过去的贫贱而感到羞耻。他觉得许多臣子的出身比自己高贵,而有些人见过他昔日的落魄,因此他怀疑臣子们的言辞是否在讥讽自己。尤其是他曾做过和尚的经历,更成为他的“逆鳞”,不能被触碰。对皇权的过度敏感,加上低微出身带来的自卑,使他日渐多疑,许多功勋元老如李善长、陆仲亨、周德兴,甚至跟随他打天下的濠州功臣,都未能幸免。
胡惟庸僭越礼制的事件发生后,朱元璋大怒,毫不留情地处死了胡惟庸,并对所有与之有牵连的人进行了大规模清洗,前后诛杀了三万多人。从此,朱元璋再也没有设立过宰相职位。
然而,有一位大臣范从文却得以幸免。范从文是当时的监察御史,为人刚正不阿,认为朱元璋的某些做法损害了国家安定,因此直言劝谏。朱元璋最初震怒,下令将范从文以死刑论处。但在复查案件时,朱元璋看到范从文的家世,得知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人。朱元璋历来敬重范仲淹,于是赦免了范从文,并赐予他五次免死机会,鼓励他今后继续监督皇帝行为,如果因劝谏再获罪,可用这些机会保命。
朱元璋之所以赦免范从文,有多方面原因。首先,他尊敬范仲淹,认为赦免后人符合情理,也体现自己以先贤为榜样的形象。其次,范从文劝谏并无私心,确实是为了国家社稷,这也符合朱元璋不应冲动处死的原则。更深层的原因,则与皇位继承有关。太子朱标逝世后,朱允炆被立为储君,但朱允炆性格柔弱,缺乏处理复杂政治局势的能力。朱元璋曾经诛杀不少大臣,是为了给朱允炆留下可控的人才。范从文正直且能力出众,是朱允炆可以依赖的人才,因此被特赦。这样一来,范从文不仅忠于朝廷,也能在朱允炆即位后成为其重要助手。
朱元璋的性格,既有智慧与胆识,也有多疑与残酷。他的行为背后,有对权力的警惕,也有为子嗣保留人才的深谋远虑。而范从文的幸免,也显示出朱元璋在残酷之外,仍懂得用人之道和权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