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即位称帝。就在他称帝的同年七月,他决定发动伐吴战争。这一决定遭到了赵云等大多数臣下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当时的最大威胁是曹魏,而非东吴。然而,刘备执意要报复孙权,甚至拒绝了孙权派遣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来求和。那么,作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出面劝阻呢?他在刘备兵败退往白帝城后说过一句话:“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这句话引发了人们的猜测:如果法正还活着,刘备真的会听从劝阻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劝阻刘备伐吴?
首先,史书中没有明确记录诸葛亮对刘备伐吴决策的态度,只有一些间接的描述和推测。从诸葛亮的治国理念来看,他一直主张联吴抗曹,因为曹魏的威胁远远超过东吴。而且,曹魏的强大意味着蜀汉必须与东吴保持联盟,才能有效抵御共同的敌人。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推测,诸葛亮并不赞成刘备发动伐吴战争。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没有出面劝阻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刘备的愤怒和报复心态:刘备决定伐吴,主要是因为东吴杀害了他的亲信关羽,还背叛了与蜀汉的盟约。关羽是蜀汉的名将,他的死深深刺激了刘备。同时,张飞也在不久后被自己人所害,死后尸首还被送到东吴,这使得刘备的愤怒达到了极点。报仇雪恨,似乎成了他不容置疑的决定。
2. 臣子的劝阻无效:刘备一心想要出征东吴,事实上,许多大臣都曾劝阻过他,但他没有采纳任何意见。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若再去劝阻,恐怕会激怒刘备,甚至有可能导致他被孤立。这对于刚刚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而言,显然是不利的,因此,作为丞相的诸葛亮选择了保持中立。
3. 诸葛亮的立场:诸葛亮和东吴的关系较为微妙。尽管他是蜀汉丞相,但他的兄弟诸葛瑾此时正代表东吴来求和。基于兄弟情谊,诸葛亮不可能在此时公开发表强烈反对的意见,这无疑会引发更多的政治纷争。所以,诸葛亮在这个敏感时刻,选择了避免直接干涉,任由刘备作出决定。
“法正若在,刘备必听劝”的背后
诸葛亮的这句话,反映了他对法正的极高评价。法正是刘备早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参与了刘备夺取西川的许多重大决策。法正聪明且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对刘备的影响也很深远。
法正之所以在刘备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法正的谋略与胆略:法正帮助刘备策划了许多成功的军事行动。在争夺西川的过程中,法正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夺得了成都。尤其是在汉中之战中,法正的军事谋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得刘备成功占领汉中。
2. 法正的威信与刘备的依赖:法正不仅仅是刘备的谋士,还是他非常信任的人。当法正提出军事建议时,刘备几乎都会采纳。此外,法正的直言不讳和勇气也让刘备极为依赖。比如,在一次战斗中,刘备因过于愤怒不愿撤退,是法正冒着生命危险站在刘备前面,最终让刘备决定撤军。这个例子足以证明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分量。
3. 法正的去世对蜀汉的影响:遗憾的是,法正在刘备夺得汉中之后的第二年去世,这对蜀汉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如果法正还活着,面对刘备伐吴的决定,他肯定会提出不同的意见,或许能够劝阻刘备,避免最终的惨败。
结语
诸葛亮的“法正若在,刘备必听劝”的话,揭示了法正对刘备决策的重要影响。法正的去世,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谋士。在刘备伐吴的问题上,若有法正在场,或许局势会有不同的走向。毕竟,法正不仅能够为刘备出谋划策,还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有力的劝阻。可惜,历史没有给蜀汉更多的机会。
如果法正能够活得更久,蜀汉的命运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