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是毛泽东的重要著作,发表于1938年5月。这本书中,毛泽东反驳了当时中国一些人对抗日战争的悲观看法,特别是“亡国论”和“速胜论”。他明确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最终的胜利属于中国,战败的将是日本。这一观点后来在历史中得到了充分验证,证明了毛泽东的远见卓识。
实际上,毛泽东关于持久战的基本思想早在1935年就已经提出,距《论持久战》发布有三年的时间。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主持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时,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并且预言中国最终将取得胜利。毛泽东的这一预见,在《论持久战》发布之前,已经不止一次地被他提到。美国记者斯诺在1936年7月采访毛泽东时,也记录了毛泽东的这一预言。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毛泽东详细描述了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别是持久战的阶段性特征。他预见到,战争初期日本可能会取得一系列的胜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游击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终形成持久的斗争局面。这些预见与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完全吻合,足见毛泽东的预判准确无误。
当然,《论持久战》不仅仅是对抗日战争的预见,它还深入探讨了战争的全貌。毛泽东在书中提到,抗日战争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进行战略进攻、我方进行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转为战略保守、我方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阶段是我方反攻、敌人战略退却的时期。这一预见得到了战争历史的充分验证,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起到了坚定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还准确预测了战争的形态。他认为,这场战争将在世界战争史上占据特殊地位,主要表现为复杂交错的局面。日本的军队在数量上虽然占优,但由于日本的野蛮行径和兵力不足,以及中国广阔的土地和渐进的力量,战争会形成独特的局势。这种预见与战争实际发展高度一致,也鼓舞了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而自觉投入到这场伟大的斗争中。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针,强调在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战略。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中国应保持战略防御,并开展局部战役和战斗;而在第三阶段,中国将进行战略反攻。这一战略预见为抗日战争的成功提供了有力指导。
毛泽东还认为,抗日战争中的主要作战形式将是运动战,游击战则起到辅助作用,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在战争的第三阶段,游击战将转化为运动战,成为反攻的主要力量。毛泽东的这一预见在实际战争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游击战成为中国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一环。
最后,毛泽东还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人民的力量。他强调,军队和人民的团结进步是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通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全体人民参与到抗战中,才能确保最终的胜利。历史也证明,正是因为人民的坚韧与力量,日本最终在中国人民的奋力抗击下败下阵来。
《论持久战》不仅为抗日战争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预见力和战略眼光,在战争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