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东北战场的夏季攻势结束后,主力部队进入了休整阶段。参与四平攻坚战后期的第六纵队全体部队也在这一时期进行整顿。就在这段时间里,第18师师长王兆相提出离开纵队的请求。他认为纵队领导一直把第18师看作“二流部队”,在兵员补充上也没有给予应有的份额,这让他最终做出了离开的决定。
第18师的前身可追溯到抗战时期山东军区渤海军区下辖的若干军分区和县大队,这些部队后来被派往东北作战。1946年8月,第六纵队正式组建,由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山东军区第七师等部队合并而成。
相比之下,第16师则源于叶挺独立团。南昌起义后,该部随朱总司令会师井冈山,改编为红四军第二师,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主力部队。抗战期间,它又从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一直担任新四军总部的机动作战兵团,可见其实力不凡。到达东北后,这些部队最初直接受总部指挥,直到第六纵队组建后才转由纵队统辖。
第17师则是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一支擅长爆破和攻坚的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它常被作为总部的攻坚预备队,参与了德惠、四平、锦州、天津等多场重要攻坚战,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比之下,第18师无论资历还是战绩都略逊一筹。虽然不是最强部队,但纵队在组建野战纵队时本就采取了强弱搭配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以老带新”让各部队共同成长,而非简单地把最强的部队联合在一起。纵队首长在作战任务分配时,也会根据各部队的实际实力安排任务:实力强的部队承担硬仗和恶仗,实力稍弱的部队则配合主力作战,这在各战区都是普遍做法。
在四平攻坚战后期,第16师和第18师均参与了作战任务。王兆相认为,虽然部队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任务,但作战中损失了1000多名战士。然而休整期间,纵队首长把补充连分配给了其他部队,第18师却没有获得任何增援。他对此感到不满,觉得对不起为战斗牺牲的官兵,这也让他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此外,过去作战中积累的一些不愉快经历在此刻也集中爆发,使王兆相对纵队领导的看法更加负面。他的老上级洪学智、杨国夫副司令和刘其人副政委都劝他冷静,但越劝反而越坚定。总部参谋长和政治部主任也无法改变他的决定。最终,他被调离前线,担任地方军分区司令,纵队参谋长则调任师长。总的来说,部队谁离开谁留下,并不会影响纵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在地方军分区,王兆相负责支前工作,包括征粮、土改和兵员扩编等,战斗任务相对较轻。1948年,上级要求二线兵团组建独立师,他所在的军分区改编为独立师,他担任师长,并参与围困长春的战斗。由于主力纵队忙于攻坚战和防守任务,他所在的独立师几乎未直接参与大规模战斗。沈阳解放后,他主要承担警卫任务。随后,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12个野战纵队,入关作战,但平津战役结束时才出发,因此在解放中南的大战役中也未能参与。
自离开第六纵队后,虽然一时觉得痛快,但在军事生涯上留下了些许遗憾。从1947年秋季攻势起,到冬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解放中南的多场战役,他基本没有参与。作为军人,建功立业和在战场上一决高下本是最高荣誉,这让他心中难免有些惋惜。
后来,王兆相也曾反思自己离开第六纵队的决定。最初他总将责任归咎于别人,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其中也有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