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的历史和王室中,存在着一个鲜为人知却又十分有趣的现象:历代国王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中文名字,而且都姓郑。比如,开国君主昭披耶却克里(拉玛一世)中文名叫郑华,拉玛五世朱拉隆功的中文名是郑隆,去年去世的拉玛九世普密蓬中文名是郑固,而现任国王拉玛十世哇集拉隆功的中文名则是郑冕。
从血统上来看,除了创始国王昭披耶却克里的母亲带有少量华人血统外,整个王室基本都是地道的暹罗人,与中国并无直接关系,也不需要中文名字。那么,这些中文名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要追溯到泰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华人国王——吞武里王朝的开国君主郑信。
郑信的祖籍在广东澄海,他的父亲郑镛移居暹罗后娶了当地女子,郑信就是他们的儿子。郑信少年时拜父亲好友为义父,从宫廷侍卫做起,一步步积累功绩,最终成为达城城主,封为侯爵,史称披耶达。他不仅文武双全,擅长诗歌、兵法和骑术,还能熟练操作多种武器,是一位全能型人物。在治理达城期间,他勤政爱民,使当地繁荣安定,声誉极高。
大城王朝时期,缅甸趁国王换位之际入侵,郑信被召回京师协助抵御敌军。尽管有他的努力,大城王朝仍在1767年灭亡。郑信率部突围,在罗勇府和尖竹汶府建立抵抗基地,随后北伐收复阿瑜陀耶城,将缅军驱逐出境。凭借复国功绩,郑信在部下拥戴下登基称王,将国都迁至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朝。在此期间,他不仅统一了暹罗,还扩张到老挝、柬埔寨,并多次击退缅军入侵,成为国民眼中的民族英雄。
郑信即位后,非常重视与中国的联系。他派华商为使者到清朝,请求乾隆帝敕封,并派遣使团进行贸易,重申藩属关系,建立了暹罗与清朝的密切交往。
然而,郑信晚年因穷兵黩武和宠佛导致国家危机,性格暴躁、多疑,使得臣属人心惟危。1782年,大将昭披耶却克里发动政变逼迫郑信退位,并以檀香木将其杀害。为了获得清朝的册封,昭披耶却克里冒称自己是郑信之子,以郑华的名义向中国遣使,从此泰国王室沿袭了取郑姓中文名的惯例,一直延续至今。
因此,泰国历代国王的郑姓中文名,既是历史巧合,也是政治智慧的体现,承载着泰国与中国长期交往的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