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徽曾说过一句名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得到诸葛亮或庞统中的一个,就足以安定天下。然而,历史的发展似乎与这句话背道而驰。刘备最终同时得到了两人,但结果却令人唏嘘:荆州失守,益州险象环生,刘备的儿子刘禅也被困,甚至留下了“乐不思蜀”的典故。难道司马徽说错了吗?其实并非如此,他的判断仍是高明的——两位天才都辅佐同一个人,反而会带来内耗,导致蜀地难保。
司马徽深知诸葛亮与庞统各自才华横溢,如果二人同时效力于刘备,难免产生矛盾,精力无法集中在兴复汉室的大业上,甚至连自己根据地都难以守住。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诸葛亮出山后,始终没有提起庞统,尽管二人在司马徽门下曾相互交流,彼此了解才干。按理说,刘备若能同时得到庞统的助力,诸葛亮的负担会轻很多,但诸葛亮选择了沉默。 后来,机缘巧合下,庞统曾试图投靠孙权,但不顺利,于是转而投奔刘备。当时刘备只安排他做了一个小县令,幸亏张飞到现场察看,发现庞统绝非平庸之辈,才极力推荐他。庞统随后凭借鲁肃与诸葛亮的介绍信,才得以担任副军师。这其中,一方面显示出庞统对诸葛亮心存不服,另一方面也表明诸葛亮并未真心推举庞统。 当二人共同辅佐刘备时,他们并未真正协作:诸葛亮随刘备作战,而庞统驻守荆州。诸葛亮观测天象后,预见到庞统将有危险,于是写信提醒。可他深知庞统性格,此信在庞统眼中,既像炫耀又似争功。庞统心生不快,仓促上阵,最终在落凤坡阵亡。卧龙虽然在内耗中占了上风,但也不得不为凤雏善后。随之而来的,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不得不倾全国之力征讨东吴,结果蜀吴两国元气大伤,即便诸葛亮再尽力,也难挽败局。最终,诸葛亮多次北伐皆告失败,病逝五丈原,而刘备的儿子刘禅也只能无奈继承并最终拱手投降。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实际上正是因为这两位天才的内耗和不协调所致。司马徽的至理名言,反而在历史的现实面前得到了另一种诠释:卧龙凤雏,得其一即可安天下,两者俱得,反而难保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