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无疑是最成功的军事集团首领。他没有袁绍那样显赫的门第,也没有刘备的“汉室宗亲”背景,甚至还被讥为宦官之后。然而,正是这个出身普通、处境艰难的男子,最终统一了北方,奠定了三国格局中曹魏占据主导的位置,成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天下的重要基础。
早年,曹操并不被看好。起初他首倡义兵讨伐董卓时,甚至在家乡谯县也无法立足,只能带着花光家财招来的几千士兵投奔陈留太守张邈。然而,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征战,他先后击败吕布、袁绍等群雄,建立起坚实的北方根据地。可以说,除了荥阳之战和赤壁之战遭遇失败外,曹操的大多数军事行动都取得了成功,《三国志》中称他为“超世之杰”,绝非溢美之词,而是真正的钦佩。 曹操打仗也有软肋,这主要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利用父亲被杀的机会攻掠徐州,但因粮尽不得不撤退。次年再度出征,却被陈宫、吕布偷袭,大本营失守,曹操再次陷入粮荒。此时,袁绍提出以曹操家人为人质换取援助,幸得谋士程昱劝阻,曹操才未投靠袁绍,勉强渡过危机。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时,军粮又将耗尽,如果不是新郑县令杨沛送来干椹,他可能就要饿死在半路。粮草的紧缺让曹操深有体会,他在《孙子注·作战篇》中曾计算过运输成本,每运输1石粮食就需消耗20石。此后,他作战时注重短线作战,主张“征戍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即通过建立稳固防线和屯田补给,减少长途运输的负担。 官渡之战是这一战略的典型应用。曹操将防线从黎阳后撤至官渡,拉长了袁绍的补给线,最终取得胜利。然而,这种“龟缩战略”也有弱点:面对死磕的对手时容易放弃前线阵地。例如汉中之战,曹操因担心粮草供应不足,拒绝进攻蜀地,最终放弃汉中城池。实际上,他在北方屯田多年,粮草远超刘备,但仍因担心运输成本而保守。 曹操的软肋被蜀汉谋士法正识破。法正认为曹操并非智力不足,而是内忧外患迫使他谨慎,建议刘备趁机夺取汉中。果然,刘备顺利收复汉中,给曹操带来压力。法正的卓越谋略,使刘备拥有一位可以与曹操抗衡的一流智囊。可惜,法正在汉中之战第二年便去世,蜀汉再无同等谋士。 总的来看,曹操虽智勇双全、战功赫赫,但也因粮草与战线因素而有所顾忌。他的成功在于出色的军事谋略和对局势的精确判断,同时也显示出即便是最伟大的将领,也有其战略上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