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于1368年,历时276年,先后有16位皇帝。但为什么位于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呢?其他3位皇帝的陵墓又去了哪里呢?
实际上,明朝的帝陵一共有15座。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著名的明孝陵便是他的安葬之地。另外,景泰帝朱祁钰的陵墓则在北京海淀的玉泉山金山口。可是,明朝的16位皇帝中,仍有一位没有自己的陵墓。
朱元璋的两大错误决定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在建立大明后,立了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但朱标英年早逝,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做出了两个错误的决定:
1. 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为了稳固皇位,朱元璋选择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这一决定为后来的权力斗争埋下了伏笔。
2. 分封藩王并授予兵权:朱元璋还分封了大量的藩王,并赋予他们兵权,这使得地方势力的崛起,最终为明朝的内乱埋下了祸根。
建文帝的覆灭与无陵之谜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他急于削弱藩王的权力,这引发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自己登上了帝位。朱棣攻占南京后,建文帝的下落不明,甚至有说法认为他被秘密软禁。为了给建文帝一个体面的去世,梅殷(朱元璋的女婿)为他主持了葬礼,并为其上谥号“孝愍皇帝”。但朱棣为了确立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并不认可建文帝的身份,不仅刺杀了梅殷,还宣称以天子礼仪将建文帝葬入陵园。然而,建文帝并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的陵墓。
因此,明朝的16位皇帝中,唯一没有陵墓的便是建文帝朱允炆。
朱棣的长陵与明十三陵的形成
朱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的天寿山为自己建了明长陵,这也是北京十三陵的第一座。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皇帝陵墓被建造在这里:
- 长陵:成祖朱棣的陵墓。
- 献陵:仁宗朱高炽的陵墓。
- 景陵:宣宗朱瞻基的陵墓。
- 裕陵:英宗朱祁镇的陵墓。
到英宗去世时,北京明十三陵已有了四座皇帝陵墓。
代宗朱祁钰的景泰陵
代宗朱祁钰在英宗被俘期间曾登基,称帝几年。英宗被释放后,夺回了皇位,并将朱祁钰废为郕王。虽然朱祁钰一度是皇帝,但英宗并不承认他的身份,直到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才为其正名。为了恢复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宪宗将原本为亲王的景泰陵扩大为皇陵,但规模较小。
景泰陵因此成为位于明十三陵之外的另一座明朝皇帝陵墓。
景泰陵的破坏
到了清朝,景泰陵的风水遭到了破坏,甚至在陵前立了一座石碑,并在周围安置了8根转木桩。清朝灭亡后,景泰陵受到了严重破坏,许多地面建筑已经消失。
后来的皇帝陵墓
继朱见深之后,其他明朝皇帝也在昌平天寿山附近建立了陵墓。以下是一些皇帝的陵墓位置:
- 茂陵:宪宗朱见深的陵墓。
- 泰陵:孝宗朱佑樘的陵墓。
- 康陵:武宗朱厚照的陵墓。
- 永陵:世宗朱厚熜的陵墓。
- 昭陵:穆宗朱载垕的陵墓。
- 定陵:神宗朱翊钧的陵墓。
- 庆陵:光宗朱常洛的陵墓。
- 德陵:熹宗朱由校的陵墓。
至此,北京明十三陵已有了12座皇帝陵墓。
崇祯帝的思陵
最后一位帝王崇祯帝的陵墓“思陵”较为特殊。崇祯帝以勤俭节约著称,甚至在生前都未准备好自己的陵墓。崇祯死后,他和周皇后的遗体由李自成收敛,并最终被安葬在崇祯田皇贵妃墓。后来,清朝顺治帝改葬崇祯,并为其上庙号“思宗”,陵墓命名为思陵。思陵是明朝所有帝陵中最为简陋的一座。
结语
总结起来,明朝共有16位皇帝,其中13位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昌平的明十三陵,另外两座分别在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海淀玉泉山的景泰陵。唯独建文帝朱允炆没有属于自己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