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许多朝代在建立后,皇帝往往会对开国功臣下手。比如汉朝和明朝。汉朝的刘邦就曾杀过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等开国功臣。尤其是韩信,他在潍水大战中全歼楚军,还率领二十万楚军援军,最终围歼项羽,使其自刎。功高盖主的韩信自然成为刘邦的眼中钉。
明朝的朱元璋对开国功臣更是残酷。他起兵打天下时,有几十位功臣并肩作战,没有他们就没有明朝的建立。但建国后,除了因病去世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几乎所有功臣都被朱元璋杀掉。
那么,为什么古代皇帝总喜欢杀开国功臣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功高盖主,这些功臣威望很高,有可能威胁皇帝的地位;二是开国皇帝自己有能力控制这些功臣,但担心自己死后,子孙无法压制他们,从而动摇皇位。因此,很多开国皇帝在晚年会下手铲除功臣,以确保皇位稳固。
不过,并非所有朝代都会杀开国功臣。唐朝就是一个例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自关陇集团,家族势力强大,自己建立唐朝几乎完全依靠家族力量。唐朝的开国功臣大多是李渊的儿子、兄弟和侄子,皇位受到家族保障。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战功赫赫,他功劳最大,也能压住其他功臣,所以唐朝没有发生大规模杀开国功臣的事情。
可以说,唐朝能保持开国功臣的安全,关键就在于李世民自身的威望与实力,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