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前半生碌碌无为,曾因不学无术被县府学台和咸丰皇帝耻笑。这些都被他写进了小日记里,时刻提醒自己知耻奋进,发奋图强,终以平定洪杨之乱名扬天下。
不过,据他的秘书赵烈文说,曾国藩和洪杨作战用的精力不过十之三四,而剩下的精力全用在了官场应对上!
这段话说的沉痛而深刻,让很多想做事的人身同感受:为什么在官场做件事就那么难呢?
01被学台和皇帝耻笑,曾国藩都要写进日记
曾国藩回顾一生遭遇的‘四大堑’,他曾在家书中这样说:“吃此四堑,无地自容,故近虽适窃大名,故不敢自诩为有本领,不敢自以为是。”
青年时期,曾国藩考了6次秀才都没中,学台大人(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当众耻笑他“文理太浅”,让他以后别来考了。后来,他进了朝堂给咸丰皇帝进言,怕说不明白就画了张图。可惜,他的图画得太丑,又被咸丰当着众大臣的面嘲笑一番,羞得曾国藩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按说,两次被‘命运掌控者’羞辱,曾国藩也该知难而退了,可是他没有。每次被羞辱后,曾国藩都要写进日记,不是为了记恨某人,而是反省自己的短处,提醒自己改正。
所以,他曾在家书中说:“俯畏人言,仰畏天命,从磨练中习得真本领。”
02同僚不配合,让曾国藩悟出官场大道理
1854年,曾国藩在岳州被太平军打得大败,逼得跳水自杀。江西官场的同僚不仅不同情,反而嘲笑他。幸好,他部署的湘潭之战取得了胜利,这才重新鼓起信心。可是,次年九江之战再败,江西巡抚也断了湘军的补给,绝望的曾国藩求告无门。
幕僚劝说他和江西官府打好交道,曾国藩却反其道而行,上书弹劾江西巡抚、按察使,请咸丰主持公道,结果不了了之。
屋漏偏逢下雨天,第三年南昌之战,曾国藩被围困,上到咸丰下到江西官场,无一人再对他抱有信心,他自己也做好了以死殉国的准备。人自助者,天必助之。恰巧洪秀全和杨秀清突然内讧,太平军无心战事,南昌之围这才算解开了。
此后,他回家静心潜修,反思己过,终于琢磨出了“长袖官场”的道理。次年,咸丰再次命他出山,不给一兵一卒,自募粮草。已谙透官场的曾国藩二话不说,应诏出兵,很快就平定了“洪杨之乱”!
对这段艰辛的往事以及取得的成就,曾国藩感慨道:“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辱之时,务必咬牙励志,切不可气馁!”
03曾国藩:逆来顺受的官场法宝
从曾国藩的人生四大堑来看,他所受的屈辱都是清朝官场给的。学台耻笑,他发奋图强;咸丰嘲笑,他补足短板;官场嘲笑,他坚忍蓄气!
凭着这个‘逆来顺受’的本事,咸丰越来越信任他,曾国藩十年内连升七级,各地巡抚也越来越尊敬他,平叛进程也越来越顺畅,终于成就其“半圣”的隆誉。
对很多有志向、有能力的人来说,真正阻碍你事业成功的,不是做事的能力不足,而是面对挫折和羞辱时的应对之道。
曾国藩认为在官场上与上位者交往,若持着‘逆来顺受’之法,能力不足就学习,别人批评就接受,有了过错就悔改,则可取得上位者的信任。而一个想做大事的人又绝不能盲目顺从,还应持‘坚忍刚硬’之法,蓄养静气以增长耐力,越是困难越咬牙坚持,则可成就大事。
04梁启超如此评价曾国藩
今人认为‘成大事者’需求于情商,而古人则认为‘成不朽者’应超脱流俗。
梁启超读《曾国藩家书》,曾赞叹他:“曾文正者,在当时的诸贤杰中最钝拙,但他身处逆境却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一生得力于立志、自拔流俗和百折不挠。其功竞者,在于不求进效,锱铢寸累,受之以虚,持之以勤,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上面这部图文并茂的《曾国藩家书》将用事实告诉你:一个曾被贼嘲笑“比我还笨”的人,被朋友笑话“好色如命”的人,被官场上下皆不看好的人,是如何在32岁之后逆袭成为“中国古代第一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