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不安,群雄纷纷崛起,但最终真正站稳脚跟、脱颖而出的,只有魏、蜀、吴三国。三国之所以能成就一番事业,并非仅靠君主一人之力,而是群臣智慧与忠勇的共同作用。就拿蜀国来说,刘备麾下既有文臣诸葛亮,又有武将五虎上将,人才济济,可谓人中俊杰汇聚。
然而,无论君主多么宽厚,辅佐的人才再多也不会嫌多,关键在于能否善用。刘备早年广纳贤才,但却曾因一句话,错失一位勇将,这位武将的能力甚至不亚于张飞。此人正是太史慈。
太史慈早年任郡奏曹史,由于州与郡之间矛盾重重,州先上奏,郡守担心不利于己,派人阻挠。太史慈主动请缨去阻挠,甚至毁坏奏章,此举惹恼了州里,他不得不离开家乡,远居辽东以避祸。当时,孔融得知此事,特别关照他留在家乡的母亲,让太史慈感激不已。
不久之后,孔融被贼人围困,太史慈认为这是回报孔融恩情的最佳时机。恰巧孔融正寻找义士,去向以仁义著称的刘备求援,太史慈便主动请缨,奔赴中原,详细向刘备陈述孔融被困之事。刘备听后感慨道:“孔北海竟知道世上有刘备吗?”随后派兵解救孔融。
这也是刘备与太史慈的首次也是最后一次联合行动。不久后,太史慈却转而拜孙策为主,明明与刘备结识在先,却舍近求远。这背后,其实与刘备当时的一句话有关。
刘备一向以仁义著称,但在面对远道而来的求援者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详细询问情况,而是感叹自己的名声远扬,让太史慈产生了疑虑:刘备是否只是沽名钓誉之辈?若他因名声而优先考虑自身形象,而不是急他人之难,那么投奔刘备是否正确?毕竟太史慈当时身上还有“罪责”,他担心若刘备只是为了显示仁义而对自己不够重视,甚至将他送人以彰显名声,那岂不是认错主君?
此外,刘备的这句话也暴露了他的不自信。事发于初平四年,当时曹操势如日中天,正向东南扩张实力;袁术权势显赫;孙策有父辈旧部作底气,又智勇双全。而刘备只是一个平原县令,虽有大志,却身居小位,难以立足。太史慈自然不愿投奔在群雄中处境相对弱势的刘备。
后来,太史慈投身孙策门下,负责安定南方事务,威名远播,甚至曾收到曹操的招安书信,可谓英雄人物。可惜的是,尽管他与刘备交往较早,但最终蜀国却错失了这样一位勇将,让人不免感叹遗憾。